开学半个多月了,儿子在这边适应得还算快,毕竟是孩子,口语涨得跟熊市的股票似的,与之相配的,就是各种朋友,一周下来,儿子已经到周围的几家串过门儿,找小朋友玩,跟大朋友聊镇里的足球队,另外就是在学校结识了一些小朋友。 美国老师不像中国家长和老师那样特别注重成绩,他们更关心学生的素质和态度,落实在课堂上,许多事不仅让儿子感到新鲜,恐怕一些中国家长适应起来也需要段时间。 ·自我介绍和数字游戏 儿子所在的初中是所公立学校,在麻州排名前十。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是英语(也就是美国的语文),老师把每两个同学分成一组(A和B),让二人在下面相互做自我介绍,十分钟后,请A站起来,当着全班介绍B,再请B介绍A。由此方式让彼此认识,也可以从别人的表述中感觉一下自己,及自己的表述效果。同时,老师也可以考查一下每个人的口语水平…… 第一堂英语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起码都有了自己的伙伴,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基础如何,至少彼此见面时都可以打个招呼。 在国内就听说,美国数学课的内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会相对简单,可作业形式却让以基础教育著称的中国学生感到有些困惑,绝对值、数轴和正负数倒没什么,可作业题目都是些数字游戏,老师列出一个等式(比如A-B×C-D÷G=H),学生来填进括号,让等式成立。各数可能是分数,也可能是平方或正负数……这种题让儿子有一天写到半夜两点。不过,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不是吹的,虽然次日上午有点困,可经过我和爱人的一番讲解,及全家人共同点灯熬油的努力,在那之后,儿子能应付得了各种难题,当即成为了数学尖子。 因为儿子还有一个优势:有些乘除和加减法,美国孩子均习惯性地使用计算器,可儿子心算就能完成,所以计算速度要比他们快得多。 ·别开生面的地理 地理课令儿子一开始感到有些困惑,一是那些地名和概念,许多是国内没涉及过的英语单词,另一方面,就是授课形式。 那天儿子放学回来,皱着眉头打开电脑(许多作业,老师都在网上留)发呆,我一看,是一张地图,凭着在国内上中学时的那点三角猫功夫,我一看便知那是冰岛,可对于一个不到13岁的孩子来说,知道这些国家已经不错了,就更别说它们长什么样,在什么位置…… “冰岛!”我脱口而出。 儿子惊讶地看着我,“是吗,老爸?” “你可以从网上找下,看是不是?” 儿子在网上找到了冰岛地图,形状果然不差分毫。 下一张图是南极洲,我也一眼认出,还有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当把它们一一认出后,第二步是答出哪张是地形图,哪张是气候图,说出莫斯科的年平均气温,南极洲被多少个国家划分管理区域…… 另外,本初子午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区别,经线和纬线的不同,这一切,儿子均要以英语正确写出,而我能帮到他的,就是让他省了许多在网上查询、对照的时间,由此我庆幸高考那几年的刻苦用功,让我至今仍然几乎把整个世界地图印在了脑子里! 但我知道我并不是在代替他学,而是通过这些交流,也让他学会丢掉网络,因为时候死记硬背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可为自己节省许多时间。 ·会唱流行歌曲也可以交到朋友 音乐课是儿子最喜欢的课程,一来,他在北京就喜欢弹钢琴,且平时我们交流的内容之一就是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而波士顿所辖的这个镇,又是以音乐著称,有点儿像我国厦门的鼓浪屿。加之老师把音乐讲得妙趣横生,更让儿子感觉津津有味。 无论在北京还是这里,儿子平总喜欢边吃饭边听音乐,有几次,他无意中哼着美国流行歌曲,其它同学也合着拍一起哼起来,而且是一首接着一首,其熟悉程度就像我上中学时对齐秦和童安格……当然,“同一首歌”又会使他交到了一些朋友。 ·引发兴趣比正确答案重要 科学课的老师留的作业是:请学生讲出在宇宙中不知道的两种元素。 儿子第二天告诉老师的,是氖和氡两种惰性气体(不用说,这一定是我教的),还有同学说是反物质和暗能量,老师居然也算对了,说算对了可能也不大准确,正确的表达是,老师就着这个概念请同学继续研讨。儿子回家也问到我,我用自己的理解,再转变为孩子的语言为其讲解,同时让他在网上查找……当然,孩子不一定,也不可能完全理解,然而有一点我敢肯定,这又激发出他另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他在今后继续探讨宇宙的兴趣,而这,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 艺术课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本旧书,并让他们从旧书找出一些单词,剪下来重新组合,贴成一篇小文章,这文章要说明某件事:自我介绍,或是想表达某种心情,或是描述一个人,一个宠物或一项爱好……可以涂上颜色,也可以剪成各种形状。每次课,老师都会提出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去剪纸和拼凑,如此,旧书经过每个人的重新创作,会成为自己的日志,时间久了,它就是一本自己“创作的新书”。 虽然每个孩子将那些剪下的纸条贴得各式各样,却均为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是通过动手动脑来调动每个孩子的创作兴趣及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当然,还有可能激发出孩子的其它潜质,但见智见仁的方法,已经令儿子耳目一新。 ·女子足球和女生性格 在国内,儿子在某足球俱乐部受训,意大利教练的严格带动下,他接受了三年多的正规训练,所以与同龄外国学生相比,儿子的技术比较专业,训练或打比赛时自然也出类拔萃。虽然技术一般,可大部分美国男生在场上的拼劲儿十足,对方冲上来,他们不躲不闪,像打橄榄球一样迎上去,不怕受伤,不怕摔跤,无论球多远,他们也去追,而且永远“跑不死”。 然而更令我啧舌的,是美国的女子足球队,虽在同一个场地训练,但她们的人数远多于男生,且训练过程要比男队正规和认真得多,好象足球就该是她们的运动,家长们开车把女儿送到绿荫场,就像我们的家长把闺女送到舞蹈班和奥数班一样普遍和积极。 儿子说,美国的大部分女生特别幽默且开得起玩笑,他给我们讲述一件事:有一次,机械课讲到轴承,老师问哪个同学骑车了,一个中国男生举手,老师请他把自行车推进来,同学们在楼道内等候。可当那个腼腆的男生推车走过来时,一个美国女孩儿突然走上前,装作记者的样子采访他,另外几个女生也凑过去,装作保镖的样子推开众人……就像某明星或领导人刚下飞机接受采访时的样子,整个过程就像事先导演过的一样。 儿子讲述时乐得合不嘴,妈妈问:“老师不管吗,这课还怎么上?” “老妈,你的思路应该调整一下,”儿子一本正经地说:“美国老师的一大特点,就是一边开玩笑,一边把要讲的课讲出来,比如他会扮演另一个抢话筒的记者,问那个男生和:‘请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能成为冠军,如果爱车的轴承坏了,你如何修理……’” ·逆境是财富 说到上学,也不全是快乐,比如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一个韩国男生非要拉着他去图书馆借书,碍于面子,儿子还是去了,在图书馆,儿子怕上课迟到,就催他快点儿借,果然,回到教室他们迟到了,向老师解释理由时,韩国男生居然说我儿子耽误了时间,儿子反驳……老师虽然没再追究谁对谁错,可这个韩国男生下课后,用踩脚来报复我儿子。 北京训练足球时,儿子也遇到过同样恶作剧的日本和韩国队友,在国内如果遇到这种事,儿子会不假思索地回击,且因他个头较高,一般都会处于上风,可这一次,他却问我如何处理。 我知道儿子的顾虑是对的,因为这是在美国,动手可能会招致不同的后果。于是我轻描淡写地让他再观察一段时间,因为从他的表述中,我能感觉到这个韩国孩子可能不只是对儿子如此。 果然,他又在几天后欺负一个当地女生,于是他为自己惹了麻烦……我告诉儿子,无论在哪里上学,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就像饭菜的味道各有不同,且美味的鱼里还会隐藏着刺,所以,只要注意咀嚼,按规则办事就行了。 ·做诗 无论上过多少英语课,无论掌握了多少单词,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在美国,语言都是一关,这不仅体现于日常用语和专业术语,还有教学形式。 比如有一次,英语老师留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写一首诗,题目是:我来自…… 在中国的惯性,让儿子用第一反应写了许多北京的古迹和成就,最后再说一句我多么爱国之类的肉麻话结束。结果交上去,被老师打了回来,说缺乏自己的感受。儿子又写,这回写成了观后感,比如修长城用了多少年和多少人,故宫让他想起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不料,又被老师打了回来,说这首诗没让他感动,老师让他用自己的心去写,同时跟他说:“我很喜欢中国,同时我也希望你把你的喜欢表达出来。”说完,给了他一个范文。 儿子放学回家给我看了那篇范文,说他甚至无法理解,美国同学怎么能写出“我来自福特和热狗”之类的话,那根本不合语法。可我当即就明白了,但同时也知道儿子在中国学校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与美国老师要求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这的确令他一时难以调整。 于是我为他写了一篇短诗,并让他一边理解,一边翻译成英语—— “我来自中国,我来自功夫,我来自少林寺,我就是李小龙,我来自太极拳,那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气势,孕育了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无尽能量,和无上智慧…… 我来自万里长城,穿越到两千年前,修建它,我用了36万人,以及382年,在长城上,我看到兵马俑,所以我来自长安…… 我来自丝绸之路,我来自汉朝,来自那长长的驼队,把美丽的丝绸运往西域、阿拉伯、罗马帝国的威尼斯,它的起点仍在长安…… 我来自唐朝,我来自万国来朝,来自李白、杜甫、白居易…… 我来自故宫,来自全世界最大的宫殿群,它能容纳101个足球场,睡满每个房间需要27年…… 我来自天坛,来自明朝,来自500年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来自世界上最美丽和最庞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我来自黄河、长江,来自中华五岳,来自18000公里的海岸线…… 我最爱吃北京烤鸭,涮羊肉,东北饺子,天津的包子…… 我驾驶着航船,用指南针调整航向,在纸上记下我的日志,到了终于,我放烟火为自己庆祝,然后,我将一种行程印成书,跟所有的朋友分享——(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因为我来自四大发明的故乡, 我来自中国!” 写完后,我又附上一些照片。 次日,儿子把打印好的诗作一亮出来,大家顿时都围过去,几乎所有学生都指着第一张照片惊呼:Bruce lee,他们比划着拳脚和动作,表达着对李小龙的崇拜与景仰;进而,他们仔细地往下看,边看边发出种种赞叹……想必从那一刻起,许多美国男孩有了一个全新且真实的中国印象。 儿子回到家,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同学们如何欣赏他的诗作,同时告诉我说,他理解了老师的意思,理解了诗歌的语言,同时表示,他更喜欢上英语课了…… 我想,新环境势必会让儿子有种种陌生感,但如何使他尽快适应,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引导他接受新的环境,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配合的工作。至于许多家长担心的——如何帮助孩子协调祖国文化与异国教育之间的关系,我想,上述的诗作便可以给出答案,因为更多的教条,也无法尽述真正的中华民族,再多的宣传,也不如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去激发出一个中国孩子,包括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所以我感谢美国老师为孩子留的这篇作业,同时我也坚信,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起码在这篇诗中,我们可以用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东方,真正认识我们的文化及其辉煌。所以我更加坚定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