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新锐郑长华

 百了无恨 2015-09-18

 


郑长华,1981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望奎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篆刻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二、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


郑长华书苏东坡《论沈传师书》


长华其人其书

□张俣

  庚寅之夏,丁香花的缕缕幽香透满冰城。夕阳把沉醉未醒的柳絮染得满身红晕。当一抹轻烟徐徐散尽,夏夜的凉风便款款如约浸入了未卷的窗帷。此时,犹忆共度的些许时光,契阔谈宴,把酒话平生。

  率性之为道。长华其人坦率、真诚、豪气、大度。不嗜酒,微饮便夕阳,挥洒豪情泻大荒。率性的人格及其大写意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真实无华的艺术人生。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书法已然成了他的生活。他在热情与执着的情感线上,操控并把持着奔突与激越交织下的艺术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他真实个性所流露出的书写情怀。

  长华书法涉猎宽泛,善作行草书,精通楷则,尤喜金石碑版。行草书宗“二王”,取晋人法又得宋人意趣,其书作出古化新,有己意。偶然作书逸笔草草,得其意而忘其形。其楷书取法北碑、墓志又得欧书风骨,点画沉稳,结字谨严,用笔劲健爽利,于静穆中透有灵逸之感。

  长华尊重传统,善待经典,在有所得中深追古法,精研笔墨,与古为邻却决不囿其藩篱。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直把继承因素作为背景,以古为训,致使后世学者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于书法而言,继承这一课题成为书家必然、必经之路,否则就会被贬为离经叛道。然,古是时代的表现,又是时间流逝的一种证明。在追忆与翻版历史旧照的一霎,书家要用全新的视角洞悉传统,用全新的理念深挖具有时代意义的可能与不可能,并非易事。继承是在尊重历史,如何继承使之不成为历史,便成为一个书家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方面,长华是冷静的。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再创造已知的东西,而是在大胆地探索艺术中的未知和偶然,向真正带有生命与激情、多元与高端的领地奔突。

  长夜过半,料想耿耿星河之下,一盏未眠灯火仍在伴随长华“漫展流云写过庭”。相信他的书作明日又有新的风貌呈现,让众书友一睹为快。



【作品赏析】


郑长华书《静里闲时》联


郑长华书苏东坡《东坡志林》句


郑长华书俞明震《游天童待寄禅不至》


郑长华书苏东坡《书米元章藏帖》


郑长华书周密《齐东野语》 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书法复古主义的历史意义

□郑长华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艺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文化。

  谈中国书法不得不提及一个词汇——传承。传,为延续;承,为承载。这个词汇不单单在文化领域中发挥其功用,更给前行中的中国文化人在使命感上予以负重。从此便衍生出一系列有关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词汇,单单从中国书法角度来说,便有心摹手追、临池不辍、与古为邻等正视、尊崇传统及先贤的描绘。因此历代书家在仰视传统文化的同时,用自己内在的性灵操控这一幅笔墨,并心怀敬畏地在临摹与创新上寻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魏晋以降,诸书皆备,自此中国书法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书写的实用意义逐渐向艺术领域倾倒。“二王”书风的确立并被传移模写,已成为一定历史时期文人的文化习惯,这种书写习惯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在视觉上、审美上的旧有观念,并将此种书写状态及审美理由定格在这个华丽的时代,将此“尚韵”书风根植于人们的意念之中,直至后世。正如托翁所云,这种美学精神既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也就是说,自书法的审美形态确立之后,历代书家一直在潜心揣摩和研习着前人的笔墨遗迹。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也不能背弃这种传承精神构建下的人文情怀。这种继承和延续乃至发扬光大的笔墨文化,我们可以用“复古精神”“复古情怀”“复古主义”等词汇一以贯之。既然复古成为一种思潮,已在中国书法前行的道路中得以确认,并迎合了笔墨实践中的传承精神,那么,复古主义在中国书法中的深远意义,便显得尤为突出,不单单历史上,也在今天。

  我们可以这样回顾历史,以“二王”为基点的书学系统,颜真卿做了较大的突破,柳公权、孙过庭做了回归,杨凝式也做了回归;苏、黄竖起大旗之后,米芾、蔡襄也做了回归。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乃至元代以后的书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成为晋唐以来高举复古大旗的又一转折性人物。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真卿,这期间,在以赵孟頫为首的复古书风的引领之下,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元代,这为元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赵氏在追踪晋人风韵中,从晋人的书法真态中深悟到无限的美妙,同时从晋人流媚的行草笔法中,继承晋人书法的精华,推崇晋人的韵趣。就连由金入元的鲜于枢也与赵氏面对着同样的书坛现状,力主归宗“二王”,鲜于枢的书法也正是在“复古”的浪潮中不断铸就了自己的风格。张即之追随尚意书风,但没有尊重古典意识;崇尚米芾,但没有做到回归与突破的转次。而另外一位走复古路线的人物李倜,便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主体化的、技巧法则的复古高度。赵氏以其复古思想,逐步引领元代世人的审美理趣及审美心态进行新的调整,继而延续到明清乃至今日。

  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中国书法的延续动态,一种在文人案头兴起的艺术门类,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实用到艺术,从艺术走向个性的一系列过程,历代书家都在操控并把玩着属于一个文化和审美系统的笔墨,虽然这幅笔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着不同社会形态所流露出的人文品格和文化思维,却也仍在传承中塑造书家艺术生命的个性灵魂。

  假如元代的文化阵地和艺术世界中缺少了赵孟頫的复古精神,或许,我们今天的笔墨取向会出现庞杂和贫血的状态;假如由唐至元的历史不是那样地复杂,那么复古主义未必会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历史是在众多矛盾出现并得到恰当地解决后,才能有建立一个新的高度和体系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创造无疑和尊重历史、提炼历史的引领者息息相关。社会思维如此,艺术思维亦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