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选读

 寂寞在繁衍 2015-09-19

金匮要略方论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诸篇之末,以广其方。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二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丞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绪论

【基本概论】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研究杂病的专著。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以及治疗杂病的典范。

【作者简历】

张机,字仲景(约公元150 - 219年)东汉时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一生奉献于我国医学的研究和治病救人,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勤求古训,刻苦研究《内经》等理论的同时,博采众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书名沿革】

因战乱等原因,此书从东汉至西晋,未见流传。虽经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也仅见《伤寒论》传本,未见杂病部分,只有部分内容散见于其他文献当中。直到北宋初期,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三卷本——《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因时有王叔和校定的《伤寒论》单行本传世,故将中、下卷和治疗妇人病部分,经过编次整理,把方剂分列于各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又采集散在各家方书所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和后世医家良方,分类附于病证之下,书名《金匱要略方论》(“金匮”即金质之柜,言其价值珍贵,慎重保藏;“要略”指内容精要。故陈修园释曰:“金匮所载之证……,中工所能治者,不必论也,所论者无一非起死回生之术”,并认为“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基本内容】

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属于总论;

②从第二篇《痉湿暍病》到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属于内科疾病;

③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属于外科病;

④第十九篇是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

⑤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疾病;

⑥最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学术思想·整体观】

《金匮要略》的整体观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而又有所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相通应,与天地相统一。(《金匮要略》指出“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同时认为人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要求“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金匮要略》认为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随时调理自己。一是无病先防,二是有病早治。(如《脏腑经络先后病》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说明五脏、六腑、经络、血脉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如同一个小宇宙,在生克制侮的影响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一脏有病,可以传至它脏,甚至全身。)

所以防病治病既要考虑人与自然相统一,又要考虑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如此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确保健康的目的。

【学术思想·脏腑经络为重心的辨治观】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六经辨证为辅,旁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诊治疾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在病因、病机以及传变等方面,以脏腑经络分内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分类方法。并以肝为例,论其传变和补泻法则;在预后上以脉为例,指出“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从《金匮要略》的篇目亦可看出仲景辨证是以脏腑为重心。(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五脏风寒积聚病》篇。)在辨证上亦是如此。(如《中风历节病》篇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痰饮咳嗽病》篇有“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的不同证候等。)

这些都启示我们临床实践应该注重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指导辨证论治。

【学术思想·病脉证治一体观】

仲景在诊治疾病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脉、证、治相统一。本书各篇均以某某“病脉证治”为篇目,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层次分明。(如《黄疸病》篇,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等;就湿热而言,有湿胜于热、热胜于湿、湿热两盛之不同,但均以黄疸为纲。《水气病》篇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痰饮咳嗽病》篇分列四饮,其中36至40条,论服小青龙变证的处理方法,强调证变法变,方随证转,但总不离痰饮大纲。)

由此可以看出,在辨病同时,务使脉证并治相统一。

【学术思想·四诊合参的诊病观

四诊合参是仲景十分注重的诊断法则,反对那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须臾便处汤药”的草率诊法。

指示望诊应注意部分与整个面部相结合。(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指出:“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重视闻诊(如“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问诊(如肾著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和痰饮病的“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的典型症状,均是通过问诊所得。),在切诊(切脉、切肤、切腹部)上亦有所发展。脉法也有独到之处,认为病有主脉,亦有相兼脉,(如疟病脉弦,肠痈脉实,百合病脉微数,寒疝病脉弦紧或沉紧等。)。原书虽非脉学专著,但所论脉法,确有不少精辟之处,故研究者众。(“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按之即痛如淋”等。),这些均反应仲景诊病十分注重多方面材料的收集,相互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正确的诊断。

【学术思想·治法的原则与灵活的统一观

仲景认为治法的运用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二者的统一,才能达到诊治的目的。(如治痰饮病,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在“温”的原则下,和其不和者也,或补、或泻、或消、或导等法。)

攻邪时不忘顾正,扶正时不忘祛邪。运用峻剂逐邪尤为慎重,一般多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并要求因时因人而宜。(如十枣汤“强人服一钱七,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服已椒苈黄丸,要求“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

对于表里同病,新旧同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仲景均有详论。(如“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对于某些邪实之证,仲景特别注重“因势利导(按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因其势而就近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防损伤正气。)”。(如水气病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临床贡献·对中医内科的贡献】

《金匮》全书论述病证四十多种,有急证(如胸痹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证。)、奇难杂证(如百合病、狐惑病、奔豚气病、黄汗病、阴吹病、干血劳、疟母等。)。对内科及其杂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认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干,治疗杂病的典范。

【临床贡献·对方药的贡献】

《金匮》载方262首,药物213味;其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方书之祖”。所载方剂,大体可以体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如汗法有桂枝汤、麻黄加术汤;吐法有瓜蒂散;下法有大、小承气汤;和法有柴胡汤;温法有通脉四逆;清法有泻心汤、白虎汤;补法有黄芪建中汤、肾气丸;消法有鳖甲煎丸。)此外,亦有八法所不能概括的诸多方剂。(如解表温里的乌头桂枝汤,利水化湿的防己茯苓汤,润燥的麦门冬汤,解表攻里的大柴胡汤等。)这些方剂在后世的方剂学中占有相当比例。

书中所载药物,有见于《神农本草经》的,亦有《本经》所未载的,可见对药物有着较大发展。在用药特点上,既重视单味药物的作用,更注重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如蜀漆疗疟,百合治疗百合病,茵陈利胆退黄等;配伍上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癥的鳖甲煎丸二十四味之多;小方有泽泻汤、小半夏汤、大黄甘草汤等仅两味相伍。)药物剂量的变化亦是仲景配伍巧妙之处。(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药物相同,而分量不同,则主治各异。)药物的炮制、煎煮以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仲景亦论述十分详细。(如附子有炮用、生用,乌头与白蜜同煎;茵陈蒿汤先煮茵陈,后入大黄、栀子。)剂型种类亦丰富多彩。(有汤剂、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舌下含剂、膏剂、阴道栓剂等。)

【临床贡献·对急救技术的贡献】

书中记载了人工呼吸法与当今西医的方法惊人的相同:(如抢救自缢患者,要求“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椐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

书中记载的口服催吐法洗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 苦酒 一升半 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

【学习方法】

一是熟读原文,克服难字难句;

二是选读注家,以准确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处方用药的目的;

三是应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文献相互参考,做到知源知流,以指导深入研究。

四是学《金匮》勿失《伤寒》,二者本为一部,只知其一仅得半部仲景。故陈修园指出:“《金匮要略》,仲景治杂病之书也,与《伤寒论》相表里,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理解。”

五是理论联系实际,多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原文的深刻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六是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和研究,会加深对《金匮》原旨的深入了解。

【复习自测】

1.《金匱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方药悉备的杂病学专著。由于本书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临床各科的纲领,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推崇为方书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2.《金匱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①整体观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

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观。

③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思想。

④诊治杂病的典范。

3.怎样学习《金匱要略》?

答:①熟读原文,参考于注家。

②前后条文,连贯比较。

③与《伤寒论》联系学习,二者原为一书。条文结合起来学习,文义才易理解。

④注意文法。如省文、倒装文法、夹注文法等。

⑤理论联系实践,尽量早实践,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领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