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昵称15221501 2015-09-19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普遍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魂不散,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骋,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确立以新课标为评价依据的教育理念、以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教学参照物及以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阅读教学行动策略,创新思路,探索阅读教学新方法,是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选择

 

 

什么是阅读?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中将阅读定义为:

“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就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新课标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第一,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第二,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中学生阅读方面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也是把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落实到阅读教学领域的生动体现。第三,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都应视阅读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而选择运用,增加实践机会。第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应在阅读教学中,依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第五,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实质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即积极参加对文章意义的的解释和建构。阅读是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也是一种创造的活动。真正的阅读,不仅仅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结构及其表现技巧,而且要通过对文章语言符号的解码,再现作品丰富的内容,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重构出作品形象的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

“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针对传统教育使学生才情、个性淹没的悲哀,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曾经这样形象的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自有优秀的传统,但陈旧的积淀深厚,如果对传统教学论进行辩证思考,有些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如唐朝韩愈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权威说法,把教育机械地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阵营,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既压制了教师的创新个性,又使受教育者养成了崇拜权威,惟师、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势,致使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应有的活性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直到今天,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现状仍然基本是:“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却忽略了效果。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作用造成的。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冬眠状态,十分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2、学习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3、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直接导致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差不齐。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是什么原因造成当前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弊病呢?细究起来,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2、语文教学思想陈旧。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3、考核评价背道而驰。在教学业绩中,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当前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家,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与实践,总结了许多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子提供了可贵的供鉴。要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转变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陈旧模式,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总结前人经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十六年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刻体会,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确立以新课标为评价依据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应该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特别要努力做到把以教为主的过程变成以学为主的过程

1.师生角色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研究课文对抗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将教学分解为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做好记录,准备进行课堂交流。教学中,学生逐个环节进行集体交流,教师总结时点出需要识记和重点掌握的知识。可见,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既信任学生,让学生搜集资料、竞赛研讨,又不放弃指导的职责,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时效性强。

2.要体现现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本,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等的相关资料,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二是教学形式开放。既按部就班,又不放任自流,课堂充满生机。三是学生思维开放,独立思考,

3.要体现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特征。要使学生在民主气氛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所得,学生有思考的权利和精神自由。师生的学习和思考成果成为课堂上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将教师的观点或者教师用书上的结论强加于学生。

二、以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教学参照物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目标的确立,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现简述如下:

1、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个目标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1)、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阅读教学应重视积累,注重能力培养;(3)、阅读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4)、阅读教学应体现个性化阅读;(5)、阅读教学应注重整合,发挥整体效应。

2、新课程阅读设计的出发点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具体做到:(1)、努力实现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诵读教学;(3)、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4)、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3、新课程阅读教学具体做法与尝试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与尝试如下:(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逐步提高;(3)、激发兴趣,创设情景,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4)、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以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阅读教学行动策略

 

新课标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张扬师生的自主与创造精神。阅读教学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行动策略,这是新课标的精神,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案例研究中重视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研训练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其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等。其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学生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其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1、自主能力的培养——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自主性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自主性阅读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把需求转化为明确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归结起来,应做到:(1)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2)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学会探究性阅读,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而言,探究性阅读应重视以下三结合:一是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即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还要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二是要重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但鼓励独立思考并非否定集体讨论,教学中应做到二者的结合。因为学生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在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重视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的结合。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

一般来说,课文问题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五个步骤:(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背景介绍、气氛渲染等);(2)感悟设问;(3)探究研讨;(4)展示与交流;(5)总结评价。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会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总之,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到,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语文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与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那么,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呢?

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来看,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实践的探究性;(个性化阅读应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据此,个性人阅读的教学策略大体可以分为:

(1)引导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2)强化“阅读反思”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思考;二是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注重延时评价

因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所以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学模式必须突出中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同时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应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惟有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才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模式发展才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教学思想陈旧与应试教育的作祟及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是其主要原因。而学生学习的被动与教学方式的单调与僵化是其主要表现。改革初中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后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程新理念,根据各地特别是农村中学各校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其中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这三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已被实践证明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是十分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阅读教学改革跨越性发展的一条捷径。但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和法宝加以使用,而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初中语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3]、柳斌,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4]、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5]、吴玉明主编《新心教参·新课程怎样教·语文·七年级·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6]、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7]、《“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8]、李海林《阅读教学的辩证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2合刊/18—19页

[9]严僮伦《读书笔记:我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语文教学研究》2006/8/20页

[10]、朱建清《阅读教学:学生自我的迷失与回归》《语文教学研究》2006/4/3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