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消化病方6

 寂寞在繁衍 2015-09-19
【名医简介】
  张介安,生于1921年,湖北黄陂县人,家世六代业医,专擅儿科。张老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祖国医学,年幼曾学中药炮制法及随父张百川学医八年,选读医学经典及家传善本,此后开始临床应诊。曾任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儿科学会理事长、武汉市卫生系统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主任医师。张老行医四十余载,在小儿望诊及用药上有独特的经验,善从观形色、察苗窍中辨证定证,进而以审证求因的方法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疗效显著。采用攻下治疗小儿顽疾、重症、危症亦颇具成效。“三包末药,一张处方”是张氏祖传治病的独到之处,故其父曾吟诗曰:“吾家素业小儿科,医钵真传活幼多,妙在一单三贴药,筹方症上不蹉跎。”其经验方具有:“药味少、药量小、价格廉、效果好、重复性强”的特点,如:消食一号(该院现制成消食口服液),麻甘二号,六味止泻散,克咳喘等方药用于临床,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撰有《中医急症》(儿科部分),发表了《攻下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等论文10余篇。
【名方】消食散
【组成】厚朴200克,内金、陈皮各6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气消积,导滞和胃。适应症: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寐不宁,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腻。
【用法】以上群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泡服,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7岁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量煎服,每日1剂。
【方解】
张老用消食散治病是从六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上出发的。胃属六腑之一,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时,六腑的纳运饮食,传导水谷是虚实更替,通而不滞。后世又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源于此理论根据,他认为:“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胃脉不通,气血不畅,故而百病皆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则诸证皆除。方中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膨胀为主药;辅以内金、槟榔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茯苓、陈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达到“菀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加减】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医简介】
  张镜人,生于1923年,原籍上海。出身中医世家,为第十二代传人。他幼承庭训,博习中医药学。1946年经国家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合格。张氏擅治热病及内科杂病。近年来,从事心血管病、脾胃病、肾病、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证治研究。曾采用益肾健脾、清热化湿配合泄浊法,邪正兼顾,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取得良好效果,获1981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又创立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使胃粘膜腺体萎缩逆转,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获1986年(部级)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及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编《辞海》中医分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暨上海市分会副理事长。
【名方】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宣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馨。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汤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
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快膈,温而不燥;延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焦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栝楼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 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名医简介】
  张林,生于1941年,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现任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白城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会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省中医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白城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曾多次被评为省、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及白城市名中医。1997年被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40载,勤奋钻研,精通经旨,擅解疑难。广集古今中西之精华,立志于创立新医药学。临床擅治肝病、肾病、风湿病、结肠炎、冠心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盆腔炎、牛皮癣等顽疾,有独到见解,高效良方。尤其对肝硬化的诊治:他究其“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法,拟“人参鳖甲汤”,辨证加减,综合调治,疗效甚佳。曾主编及参编医著《简明中医内科手册》、《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等十一部,在国内外省以上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六十二篇,参加“莱菔子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乙级奖。
【名方】人参鳖甲汤
【组成】白参20克,当归、川芎、茵陈各25克,姜黄、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鸡内金各15克,鳖甲、土鳖虫、柴胡、青皮、白术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为主。
【用法】将鳖甲、内金捣碎先煎半小时,再兑入其它药,慢火两煎,取药液300毫升,分两次空腹温服。
【方解】
  肝硬化多由肝炎、酒精中毒、情志郁结等因,致使疫毒湿热伤及气血,肝脾肾三焦功能失司。邪深病重,气血精微大败,水失运化,虚中挟实,多属危候。故此,方以白参、白术健脾益气,川芎、当归、赤芍、丹皮养血柔肝,化瘀生新,疏通脉络之品为其主药;辅以鳖甲、土鳖虫、姜黄、郁金活血破瘀,软坚散结,去痞消积之品助其主药攻其症结;以茵陈、茯苓、甘草清热解毒,除湿利水,益肾通利三焦;以柴胡、青皮泻热解郁、疏肝利胆,理气和胃为其佐使;故诸药配伍,臌胀可愈。
临床应用:此方虽然长于肝血瘀阻之臌胀,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机症状各有不同。所以临床应审因辨证,加减用药,他还主张内外合治,药食并用,综合治疗。如症见湿热偏盛,黄疸,便秘者:重用茵陈,加板蓝根、大黄、枳实、垂盆草、桃仁。寒湿困脾,腹泻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肿大者:加黄精、神曲、山药、甲珠。脘胁胀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黄、龙爪菊、垂盆草、红花捣制的“大龙垂红膏”敷患处。体壮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丑研制的“逐水散”枣汤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肾阳虚,腹水及周身水肿重者:酌减姜黄、郁金、土虫等,重用白术,加泽泻、蝼蛄、猪苓、大毛、桂枝。肝肾阴虚,气血失和,血小板减少,热伤脉络而致吐、衄、便血者:酌减姜黄、郁金、丹皮、土虫,加广角、仙鹤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过多者:加黄芪、伏龙肝。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莱菔子、丹参、五味子等。大三阳久不转阴者:重用白术、白芍;加双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腹水不尽,血浆蛋白低、球白倒置,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黄芪、黄精、白术、琥珀、白参、三七);配用药膳食疗“鲤鱼红豆冬瓜汤”(鲤鱼、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复期水消体虚者:配用“肝药”(紫河车、藏红花、红参、茵陈、土虫、姜黄、内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调之。



【名医简介】
  张涛清,1915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929年拜当地名医王玉为师,从此步入医门,先后在烟台、北京等地行医。1952年初参加中央卫生部举办的针灸研究班深造提高,同年11月赴甘肃工作,从此悬壶陇上。张氏从五十年代起即注重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细菌性痢疾、糖尿病、小儿麻痹、咽喉炎、声带小结、视神经萎缩等病针灸效果显著。创针灸治痢五穴方用于急慢性菌痢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先后撰写《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42例疗效观察及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实验研究》等论文三十余篇。还编著了《针灸治疗菌痢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集》、《甲乙经原文出处考》等书籍。张氏曾先后两次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并两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厅局级科技成果及优秀论文奖。1982年获省劳模称号。历任省政协二至六届委员。现任甘肃省中医院名誉院长,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顾问,甘肃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名方】针灸治痢方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穴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方解】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之募,疏调肠腑,理中气消积滞。关元、下脘为任脉经穴,前者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后者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穴,疏通肠胃,理气导滞,清化湿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鼓舞中土,培生化之源,中气健旺,自能化生气血。神阙为任脉经穴,用艾炷隔盐灸,温通元阳,补益肾气,健运胃肠,化湿热祛积滞。共奏清热除湿,理气导滞,固本补虚,平复阴阳之功。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阴交针刺。














【名医简介】
  张天侨,1918年生,江苏镇江人,现为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主任中医师(顾问)。张氏师从上海名医丁济万。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合格。1955年参加医院工作。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载。早年因季节流行性热病较多,且上海为大都市,人烟稠密,因而对流行性病治疗积有丰富经验。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治疗众多杂病,常持两个原则:一是杂病有其病情夹杂的特点,所以重视调理和留人治疗的原则;二是时代进展,病种有新出,药物有新知,重视“今病”和“今药”的运用,因而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和病家的信赖。著有《痛症专辑·治痛十法》等,发表论文近20篇。
【名方】肠结汤
【组成】炒莱菔子30克,紫苏9克,川芎2克,当归9克。
【功能】行气活血,通肠导滞。
【主治】肠中有结,梗阻不通,便秘腹胀,不得矢气,或伴呕吐。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肠结症,因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形成胀痛呕闭四大主症。有食、虫、疝、积以及六淫七情等肠内、肠外病因。首要解决的是闭症(大便不通),闭症能解,胀痛呕皆可顺利而解。本方莱菔子、紫苏取其行气宽中、消食化滞、通利二肠,配以芎归行气活血,共成通结之功。盖不得矢气者气不行也,古云“气为百病母”,又云“气如橐龠”,故有形之结先借无形之气以推之。
  按语:《伤寒论》用承气汤法“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此症腹胀闭不得矢气,属慎用承气下法之例。想因梗阻之结,不同于一般燥矢,有其二肠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如不完全性梗阻,承气攻之可能下达,若完全性梗阻,峻药猛攻,恐有胀满不能食,甚至肠膜破损下血之虞,故《伤寒论》只用小承气汤试探之法,在今日当以保守疗法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处理。
【加减】可先用莱菔、葱头炒热外敷脐腹;呕吐加玉枢丹1克,妊娠呕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苏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壳、厚朴;生冷积滞发病者加公丁香、干姜;有腹部手术史肠粘连病史者加徐长卿、黄柏;疝气加柴胡、乌药;蛔虫加乌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黄至宝丹1粒;气虚加党参、升麻;津亏加石斛。
【病例】
王姓5月女婴,患中毒性出血性小肠炎、麻痹性肠梗阻,用牛黄至宝丹1粒化服,外用莱菔、葱头热敷,体温下降,便通正常,腹膨即消。又治郭男75岁,腹部剧痛阵发,1日数次,便闭无矢气,满舌厚苔,脉弦,2年前有回盲部肿瘤手术史,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用莱菔子、紫苏、枳实、厚朴、柴胡、赤芍、徐长卿、忍冬藤、川芎、当归,药后便通痛解。












【名医简介】
  张学增,生于1937年,山东宁津人,现任德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兼任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山东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理事,省中医心脑病学会理事,妇科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求学工作期间,亲聆全国著名中医秦伯未、任应秋、王鹏飞等老师的教诲并深得其传,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73年要求调回原籍德州,先后在医专、人民医院、中医院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和领导工作,3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事业,勤奋钻研,学风严谨,思路开拓,擅长于内、妇、儿、针灸诸科疾病的诊治,尤精于心脑血管病、消化、呼吸等疑难病的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倡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专药相结合,他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力雄而量足,常以“胆大心细、智圆行方”,严以律己,医理娴熟,学验俱丰。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已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奖,“安老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获市卫生科技成果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参与撰著《中国基本中成药》、《中英文实用中医文库》等四部专著。任德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院院长兼书记10年,将一个不足百人、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的“烂摊子”,建成拥有200多职工、科室齐全,有门诊、病房、宿舍数幢大楼,固定资产800多万元的现代化综合中医院。1990年被授予优秀党员、地区名中医师等荣誉称号。
【名方】参苓赤白止泻汤
【组成】党参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肉蔻10克,莲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补肾,涩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脾失健运,大肠不固致泄泻经久不愈者(肾脾两虚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用法】浸泡2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头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
  泄泻病因虽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不同,导致脾、胃、肾、大小肠之功能失调是其共同的关键,特别是久泻缠绵必体弱阳虚、肾阳虚损命门火衰,不仅二便失司,还致脾失温煦健运之职,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肠虚不固则泄泻难愈。方用党参、白术甘温健中益气;茯苓甘平入脾胃肺肾,既健脾补中又利水渗湿;赤石脂、肉蔻甘温入肾大肠,是收敛固涩止泻的要药,60年代初目睹名师王鹏飞用之治疗急慢性虚寒型腹泻患儿均应手取效;补骨脂温涩入肾,壮阳固肠,是为温肾健脾要药;莲肉甘涩平入脾肾,既补脾止泻又益肾固涩;椿根皮苦涩寒入胃大肠,用于本方既防过于温燥又能涩肠固下止泻。
临床应用:本方对虚寒型急、慢性腹泻标本兼治,平稳有效,如进3剂不能显效加诃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泻缓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壳10克;纳呆恶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泻向愈仍面色苍白、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6克、炒干姜10克;泄泻虽愈而见口、鼻、咽干燥、目涩者加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儿患者药量酌减。










【名医简介】
  张云鹏,男,1931出生,江苏人。主任医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约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名老中医学科组成员、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医文献杂志》副主编。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7年还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文献研究四十余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学说为经、百家论述为纬、兼收并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提出整体出发、多项辨证、明析标本、分清缓急、坚定果断、机动灵活的认病治疾原则,构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钻研伤寒、温病有成就;擅治心脑血管、肝胆肿瘤疾病,常用虫类药及补肾温阳治疗疑难杂病;善用攻下法及清热解毒以救危急。发表科研论文82篇,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等专著4部,协编《心脏病基本知识》等著作7部。曾获科学研究成果奖14项,其中含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级奖、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奖等。
【名方】降脂理肝汤
【组成】泽泻30克,决明子3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叶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症。
【用法】浸泡半小时后,水煎半小时,日2次温服。
【方解】
  脂肪肝是由CT、B超检查或经肝穿刺而确诊。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中医认为是由于痰瘀互阻、脂浊积聚、肝失疏泄、络脉不和所致,故采用中药化痰清源以降低血脂,活血化瘀以疏理肝络。降脂理肝汤中重用泽泻,其味甘淡,性寒,入三焦经,利水湿,行痰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脂、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及抑制肝内甘油三脂的合成而抗脂肪肝。配以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肾经,清肝化浊,软化血管。现代药理证实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郁金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能活血通络,疏肝经之瘀,散肝中之结,并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脂。海藻,味咸,性寒,入肝、肾经,消痰软坚,改善微循环,降血粘度。荷叶,味苦平涩,入肝、脾经,清痰,散瘀,化浊,升发清气。全方既有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充分筛选现代医学药理证实具有降脂、改善肝功能损伤、促进脂质代谢之品。诸药配伍共奏气畅郁解,痰化浊降,血活瘀消之功。自制降脂理肝冲剂经动物实验证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肝的形成。
临床应用:经CT、B超或肝穿刺证实为脂肪肝或血化验为高脂血症但无临床症状者,可用本方。如胁痛加延胡索15克。腹胀加八月札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灵芝10克,莲芯6克。脾大加地鳖虫10克。大便不畅加生大黄6~18克(后下)。舌尖红加连翘20克。舌质暗红加水蛭10克。苔腻加佩兰20克。甘油三脂高加莱菔子20克,皂荚3克。谷丙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龙胆草10克。胆红素升高加田基黄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当归10克,黄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适度活动。忌酒,低脂饮食。



【名医简介】
  张志雄(1916.10~1991.7),上海市人。张氏生前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医教授,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张氏出身于上海著名的中医世家,幼时即受岐黄熏陶,继承家学,年少时复从师于当代名医,博采众长。1933年毕业于丁济万先生主办的前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初期又旁涉现代医学,潜心研究,学贯中西。他继承和发展了医治“湿温伤寒”的祖传特长,还擅长于治胃病、心脏病、妇科病等疑难杂症。学术思想上既强调补肾以充实先天之本,又主张健运中州以调理后天之本,常取标本兼施、扶正祛邪并举之法。张氏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著有《张志雄医案选》、《医海涓聚》等医学专著,部分医案已编入《全国现代著名中医医案精华》。
【名方】新加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适,喜暖喜按,腹胀,嗳气,纳呆,嘈杂等症(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剂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冲剂,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冲服。
【方解】
  胃脘痛,新病大多属寒属实;如疼痛日久不已,则寒渐化热,实已转虚,成为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之证。叶天士云:“理阳气,首推建中”,故在治疗上宗仲景建中法。方中桂枝、炮姜、甘草辛甘生阳,温中散寒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补虚,温润而不燥,补而不腻。
  又据胃内窥镜所见: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者,常见局部粘膜水肿,胃内粘液多而粘腻,甚至有脓样黄色分泌物。故在建复中气的药物基础上,再加入红藤、败酱草、生苡仁以增强利湿消肿排脓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桂枝、白芍、甘草均有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桂枝、红藤、败酱草对胃肠道病菌有抑制作用。诸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是以仲景建复中气的经旨,并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研制的经验方。昔贤吴鞠通有“新加黄龙汤”,张氏仿其意命名为“新加建中汤”,应用于临床几十年,疗效已得到验证。
【加减】脘痛连及两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腻加苍术9克、川朴6克,便干苔黄加制大黄6克,口干舌红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怀山药15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病例】
王某某,男, 58岁。军人,住院号106365。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二年、症情加重一月入院,X线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遇劳累,心情不佳时症情加重。该病人曾长期服用丙谷胺等西药不见好转。脉弦滑,苔白腻,证属中虚胃寒,治拟建中法。以“新加建中汤”加黄芪、怀山药、川朴,先后连服一月余,诸证皆平,X线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带药出院,继续服原方半个月以善其后。





【名医简介】
  张志远,山东省德州人,现任山东中医学院教授、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医籍四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张氏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伤寒论》为基础,博览群书,广采众家之长,排除门户之见,无所偏倚,讲求实效。他长于内、妇科,对顽固性头痛,多以川芎为君,每剂常用到25克。细辛不拘钱内之说,风湿性体痛用到30克。崩漏证很少投以炭类止血,缘其无巩固之力,也不能调理月经周期,所以喜用补气、凉血,把重点放在助益冲、任二脉上。
【名方】香姜红糖散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干姜碾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
【功能】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用法】此为1个疗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1次,日用4次,连服13天。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方解】
  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其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按语:临床应用香姜红糖散治疗宿寒久泻之证,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药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该方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加减】本方十分平妥,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证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粉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6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医简介】
  张子维,1918年生,主任医师,1933年从师学医,曾在长春汉医学会进修,1940年开始临证。1941年任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三总区人民治疗所所长。1949年任丰润县王官营地区医联会主任,1953年任丰润县医联会副主任。1979年负责创建丰润县中医院,并任该院院长。现任该院顾问,《河北中医》杂志编委,唐山市中医学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迄今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对少阳症和不育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1952年研制了解痉镇咳法“僵藤汤”,成为治疗百日咳的良方,疗效显著。自制的“安中饮”、“定中汤”、“中和汤”治疗各种胃病均获得良好效果。研制“平屑饮”治疗牛皮癣,1987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评为治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著有《燕山医话》、《燕医传新录》,并发表论文20余篇。近撰写《燕医摘著》一书待出版。
【名方】中和汤
【组成】山栀子10克,胡黄连10克,生牡蛎15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热平酸、消食理气。
【主治】嘈杂吞酸、脘腹痛胀(近世所称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效。
【用法】上药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两次服,日进1剂。
【方解】
此方系由仲景栀子豉汤演变而成,栀子豉汤加减者有五,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以其栀子之苦寒除热郁而解虚烦,仲景治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以胃中之热结不解也,故本方以栀子为主,配以胡黄连之苦燥,清热邪以除烦也,二药相合,相得益彰;牡蛎独具平酸之力;白扁豆、生甘草甘温平淡,佐栀连之苦寒以成清热和中之功;其中焦三仙、焦槟榔消食除积而理胃气。
【加减】中气不足、气短无力者入党参15克、白术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肠有溃疡形成者加入鸡内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胀者加入枳壳13克、青皮13克。



















【名医简介】
  赵恩俭,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习医,1946年考取高等中医师,即在津悬壶,时年20岁。1954年参加天津总医院中医科及天津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组组建工作,后调南开医院,先后任中医科主任、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中医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顾问等职。学术上主张尊经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医特色,务在解决当世之疾患,放眼于未来中医之发展。赵氏擅长内、妇、儿科,对基础理论、临床诊法、历史文献等研究有素,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工作,在国内外颇具声望,为二部一局审定的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朴3~10克,酒大黄3~10克,威灵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方解】
  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年事既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虚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亦难免燥热气滞等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气等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之补气,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等弊,方法从“青麟丸”等方化裁而来。威灵仙通气利脏腑以治标,佐以银花清脏腑之毒热而不伤正。若大便数日不下、燥热明显,可加玄明粉3~5克冲服,得便下即止,不可过量。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气滞,脏腑不通之证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风去湿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赞之功。
  此方之特点一为重用黄芪以健运中气;一为大黄不后下免其致泻,并且可以连续服用以缓调其大肠功能;一为“威灵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闭解结,三焦俱得畅达,虽有痰水气滞等等亦均得以疏导而解。
【加减】(1)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2)便燥严重加玄明粉3~5克冲入。(3)气虚重加党参20克。(4)腹胀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软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来加减运用所治病例甚多,疗效亦甚佳,仅举近日治病1例,以窥一斑。
张某某,男,81岁,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纤维性颤动多年,现两病均较稳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畅,数日一行,腹满而痛,先时用五仁润肠丸等尚有效,近数月亦不起作用。如用泻药则引起便泻不止、虚惫气短,痛苦万状。诊脉弦大,涩而少力,代止不匀。舌嫩而赤、苔黄浊不匀。证属气血阴液俱不足,燥热蕴蓄大肠,宜标本兼治,于补气养血益阴中,辅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药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气力精神转佳。减去玄明粉连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脏病亦较前好转。诊脉仍代止,但已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渐趋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剂,用以巩固疗效,两月后停药病愈。







【名医简介】
  赵芬,191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副主任;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组组长;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后裔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虽承师启蒙5年,实以自学为重,学成之后,应考试院之试,名列前茅。解放后参与筹建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院)及中医学院,成立后欣然任教。赵氏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著有《赵芬医疗经验选集》,并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评解》一书,颇得好评,并获省科技成果奖。赵氏主要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认为病之生死,不在受邪之轻重,而在元气之盛衰;故无论内伤、外感,其气必虚,在治疗上总宜护养元气,以增强生理功能。根据脾胃是元气之本的理论,自拟“健运麦谷芽汤”临床广泛应用疗效较好。
【名方】健运麦谷芽汤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之药应用,单用能
增进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1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
  本方仿四君子汤加麦谷芽而成,四君子汤本为补气主方,由参、术、苓、草组成,但脾非湿重,茯苓有渗利伤阴之弊,白术壅燥,易伤胃阴,故以山药易茯苓,以内金易白术,山药性味甘平,补脾气而益胃阴,山药合人参(党参代)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非它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古籍记载,并不尽如此。《本草述》云:“麦谷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吴鞠通谓“以黍稷生于刚土而性刚,长于补脾,稻生于湿土而性柔,长于补胃”。王海藏云:“胃气虚人宜服麦芽、神曲”,实则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酶、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即元气在体内推动、激活功能。
本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特彰,单用或配合应用,效验俱佳。盖凡百病,其气必虚,经此运化,枢机便活,元气一旺,病亦易愈。按语: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药量不宜减少。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










【名医简介】
  赵国岑,男,汉族,1937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名医学术研究会理事、全国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带徒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研究》杂志编委、仲景国医大学教授等。出身中医世家,1958年至1964年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6年毕业,从事消化疾病的研治工作。擅长内科,兼行针灸。针药并用,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补中气调脾胃治消化,健脾土固肾气治消渴,益心气活瘀血治胸痹,纳肾气调阴阳治不育”36字治病要诀。采用经方、古方和先辈治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化裁组合成“化滞益胃汤”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解毒益肝汤”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近年来,对糖尿病、男科疾病、肿瘤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发表学术论文和临床经验报道40余篇,专著6部,科研成果6项。指导研究的“多功能电脑治疗仪”、新药“失眠安贴”、“久久银杏茶”等均通过鉴定并获得生产批号。1997年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为河南中医事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的特别贡献奖。
【名方】化滞益胃汤
【组成】大黄12克,白术10克,牵牛子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槟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滞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虚胃滞型),脘腹胀满,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钟,文火煎至300毫升药液,饭前温服。1剂如法煎服3次,1日1剂。
【方解】
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清泻郁火之功,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消积化滞,又有祛瘀生新之能,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利水,对脾虚湿邪滞胃和水湿滞胃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均有良效。牵牛子功能泻下逐水,杀虫破积,善除胃肠实热壅滞。二者辅助君药大黄化滞力量更强,且有健脾益气之功为臣药。枳实消积散结,破气行痰。厚朴行气燥湿运脾,降逆平喘,能除胃肠滞气,对湿阻中焦、气滞不利和痰湿内阻所致脘腹痞满有良效。木香行气止痛,能消胃肠滞气。砂仁化湿行气,健脾止泻。槟榔杀虫消积,导滞行气。五味合用,对食积、虫积、气滞、水湿痰饮不化等多种积滞有特效。积消滞化胃自复,故能佐君臣化湿益胃之功而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中止痛,缓和药性故为使药。全方用药得当,配伍严谨,共奏化滞益胃之功效。临床应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热加煅瓦楞子、吴萸、黄连,甘草量加倍;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药减槟榔;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