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写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批改习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精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应改变作文批改的传统作法,达到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反思之一: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要达到教师“减负”和学生“提能”的双赢目的,就要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修改习作。 1、顺序是否合理 努力把握好习作的结构顺序,一篇习作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安排得是否合理。而顺序的安排又要根据习作的体裁和内容来决定。记事的一般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景状物的一般按照空间或方位顺序,如远近、高低、中间到四周、静到动等。此外,还要检查结构是否严谨,有无过渡和前后呼应等。 2、内容是否具体 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存在篇幅短小,达不到预期的字数,主要不是写得精炼,而是内容空洞,表现在只有概括的介绍,缺乏对人、事、物的具体描写,要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使学生明白:写人时,是否注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事时,是否写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考虑了与事情有关的人物思想感情以及周围的环境;状物时是否注意了形、色、态、味及其变化和作用,写小动物时是否抓住了外形、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情感;写想象作文时,想象是否丰富、合理。从中找出疏漏之处,给予必要的补充,使自己的写作内容丰富,描写具体,给读文的人以身临其境般的享受。 3、词语是否丰富 根据习作的内容,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是否用上了,用得是否准确恰当,要反复斟酌推敲,删去可有可无的词句,力求准确简洁,生动形象,还原事物的真实面目。 4、句子是否通顺、优美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复的朗读,凭借声音的协调感和语言习惯,结合平时积累的语法知识,去发现语句中的错误,进而进行修改,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去发现和纠正写错的字、用错的词,注意恰当地使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把句子写得更生动优美,还要检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 反思之二:给足学生修改的时间和机会 平时的作文课,经老师指导后,要求学生当堂起草,但不急于誊写上交,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至少让其起草并修改后,冷置一天,第二天进行再修改,然后同桌互相交换朗读与倾听,交流看法,取长补短,同桌互评互改后,还应与班上写作兴趣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修改能力,进而再次修改。这样反复修改后,再确定誊写上交作文的时间。教师批改作文时,只要作出客观性和指导性的批语就行了。 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不仅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开展业务学习,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让师生从中相得益彰,不亦悦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