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是“特权阶层”吗?——这种爱其实是害他们!

 昵称11434012 2015-09-21

你的孩子是“特权阶层”吗?——这种爱其实是害他们!(鼎力推荐好文)

2015-09-21 毛豆妈 儿童睡前故事


前几天,毛豆妈在帮博士师姐整理“中国育儿消费调查”课题时,发现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数据。


这个问题是:“你的家庭月收入是多少?你每月的教育支出是多少?”


有近20%的人选择“每月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1/5“这一项。


也就是说,家庭月收入1万的人,每月有两千块钱花在孩子身上。家庭月收入2万的人,则有四千元。


毛豆妈算了算,以家庭月收入1万的人为例,除去房贷和基本的生活支出已经剩下不多,还要花两千元为孩子提供最好的食物、最昂贵的玩具。而月收入2万的家庭,很多还会再选择费用高昂的早教班。20%,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真的有益处吗?





毛豆妈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工人家庭,自小经济不富裕,除了看书管够,基本没有奢侈的物品。


毛豆妈清楚的记得,家里吃鱼时,都是我爸把鱼肚子最软最香的地方分成三份。一份给妈妈,因为“妈妈照顾全家”,一份给我,“因为我最小”,一份留给爸爸自己,“因为爸爸挣钱养家。” 从来没有让我独占鱼肉,而他们去吃鱼头鱼尾的情况。


在这种环境下,我知道家庭的收获是由每个成员的辛苦付出组成的,没有人是“特权阶层”。


上高中时正兴起第一批留学潮,看到身边家境富裕的朋友都能出国念书,我羡慕不已,回家问爸爸,“我能出国上大学吗?”


我爸妈沉默着讨论了几个晚上,最后说:


“女儿,我们非常想让你出国留学,但是家里钱确实不富裕,如果送你去国外,我们的养老金就捉襟见肘。爸爸很想为你创造好的条件,但能力达不到。爸爸希望你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知道这样的消息,我偷偷哭了几个晚上,虽然心里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但总是疙疙瘩瘩的。


十年以后,当年出国留学的同学纷纷回国,又要求父母为他们安排工作、在北上广买婚房,似乎劳驾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早就知道在家里无特权的我,也一步步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过得也很幸福。十年前那个小女孩早就不委屈了,转而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激。




前些日子,一则《这样的凤凰男你敢不敢要!》的征婚帖红遍大江南北,凤凰男提出“女方婚房写男方父母名字,必须接受与公婆生活“等奇葩条件,被网友各种吐槽。


但是大家知道么?凤凰男本身,其实也是“特权教育”的受害者。当年我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帮忙,就接待过这样一位“凤凰男”。


他生长在农村,是最小的弟弟,姐姐们为了他从小辍学打工。考上大学时,一家人又砸锅卖铁为他凑了学费。他本人一路读到博士后,出来才发现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在北京工资仅有六千元。他在郊区租了一个二室一厅,在未与未婚妻商量的情况下把农村的父母接过来长住,他辍学的姐姐们也常来分享他的房间——他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未婚妻要拒绝这些他认为非常正当的要求。


咨询老师对他说:


“你的思想模式,恰恰是你农村原生家庭的“特权思想”带来的,因为你的姐姐们为你辍学,一切围绕你的需要来行动,对于家里唯一的男丁,你已经习惯了这样变态的“特权”。

未婚妻应该首先满足你的需要,就是这种特权思想的延伸。你丝毫没有意识到,你的未婚妻也是一个平等的人,不是你特权意识的牺牲品!”


我仍然记得那位“凤凰男”先是茫然,后是满脸泪水的样子。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周围仍然很常见,比如:

父母都是收入普通的工薪阶层,却要送孩子去一年学费十几万的贵族学校;

一些初中生堂而皇之拿着刚上市的iphone6 plus,而父母却在用红米。


但其实:

当你愿意为孩子牺牲到尘埃里,孩子就会无视你的付出,一再索取,更可怕的是,孩子习惯了他人的付出,就会要求他人满足自己的“特权地位”,带来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比如上面的凤凰男!


父母知道付出的边界在哪里,孩子才会懂得感恩!

少时的“特权阶层”,只会带来将来的“问题人生”!

警醒吧,中国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