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背后故事(三)(照片珍档)

 国之档案 2015-09-21

    ● 两次“瘦身” 碑心石料终抵京,朱总司令亲相迎

    石料被开采出来后,又遇到了存放和运输两个难题。1953年7月20日,山东省委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解决大石料的运输问题。据档案记载,运输道路上有农民的房屋,人民政府为此拨出专款,予以补偿性拆除,为大石运输让路。从浮山采石地点到火车站约有15公里,青岛又是一座山城,沟壑纵横,路况很差,无法通车。于是,工人们在石料底下安上铁轨和道木,又拉上钢丝绳和滑轮慢慢将石头滑下山坡。但如何把300多吨的石料运抵火车站呢?经计算,最终决定给石料“瘦身”至123吨。

    据青岛市档案馆档案记载,1953年青岛市政府为早日完成运输任务,决定以原湛山大路(今香港路)为基础进行改建,初步形成两种方案向山东省委请示。第一方案是因陋就简修建一条临时道路,即将路过的沟渠临时填平,修建一条简易道路用于运输,投资为217.7万元,投资较少。只是这样路面太窄,石料运完之后,汽车、马车仍然无法通行,且雨后必然会被冲毁。第二方案是修建一条永久性道路,即将石料运输任务与国防道路建设结合起来,修建的道路路面宽为9米,桥梁涵洞随同修建,运完大石料后,变身为固定公路。这个方案预算投资为360.8万元,虽然比前一种方案花费大,但这样可以永久性使用,避免了浪费。最后采纳了第二种方案。

    存放和运输问题相继解决,运石最终采取了最原始的“滚木运石”法。首先,施工队先以松木作为枕木,上面铺上钢管。为确保碑石在拖运过程中不至于与钢管摩擦过大而导致破裂,施工队又在钢管上垫了四根宽约半米的木头,上面又安放了一层厚钢板,钢板上又垫上一层木板,制作出来了一个用于承接碑石的底座,然后用了一天的时间用千斤顶将碑石放了上去。

    8月29日搬运工作正式开始,运输过程中,修路队在前方开道,运输队员在中间负责照看石块,两边由公安民警和民兵护卫,整个队伍晚上就地露宿。运输队所经之处的村民非常配合,纷纷让路,市区民众也主动为运输队送水送饭,浆洗衣服。这个场景成为了当时青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9月27日,经过30天的努力,碑心石运到了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由于石料严重超载,需要一节承重大的车体来运输,为此,搬运委员会又从东北丰满发电厂借来了一节当时载重量最大的平盘车厢,但它的载重量也只有90吨,无奈之下,又对石料再次“瘦身”,凿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总重100吨。10月6日,碑心石料终于装上了通往首都北京的火车。10月13日,巨石抵达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前来迎接,车站前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青岛市档案馆提供照片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11月7日 总第2682期 第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