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燥字

 黄毅弘 2015-09-22
燥【燥】(zào

  “燥”,形声字,从火,喿声。

  “火”为物体燃烧时的火焰;“喿”的本义为鸟在树木上鸣叫,以鸟叫突出清脆、干脆之意。“火”“喿”为“燥”,可理解为因火的燃烧导致事物变焦变脆。《说文·火部》:“燥,干也。”本义为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如干燥、枯燥、燥裂、燥热。《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频率相同的声音会彼此相应,冷热相同的空气会聚集到一起,水流过的地方会潮湿,火靠近的物体会干燥。

  “火”也指人体内火,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喿”从品,从木。“品”为三“口”,表示话多,以此意指火旺、气盛;“木”为木头,易燃。经过火的烘烤,可以使木头中的水分蒸发,使木头干燥;话说得太多,口中津液减少,口干舌燥。同时,话语过多使人心烦,故而使人燥。

  “火”与“木”同属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理论认为,木乃生火,故而,“燥”是因火大而引起。而五行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肝火旺会引起心火旺,心火盛也会引起肝火旺,前者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故“燥”为“木”旺(“喿”)而生“火”之意。体内火大则会口干、或口苦、或舌红、或咽喉发炎、或声音嘶哑、或牙齿松动疼痛,其症状主要体现在口中,故从三“口”。“火”分上、中、下三焦,心火是上焦火,肝火是下焦火,故“燥”字“火”居上,“木”处下。中医理论中,火木相生,“燥”中有火有木,独独没有可灭火之水、可生水之金、可生金之土,是火气大盛之象。“燥”是少水,五脏中肾主水,肾水不足则肝火亢盛,是“燥”。

  四季之中秋天最干燥。气候干燥,人则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裂,中医称之为“秋燥”。燥邪伤人,耗人津液;秋燥若逞,冬日必体虚多病,所以秋季应注重平衡体内的阴阳,注意防燥。运动锻炼、保精固本是由外到内防燥的方法,饮食起居则是由内到外避燥的手段,内外兼修,燥即远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是说秋天气候干燥,适宜食用芝麻进行滋润。明确提出了饮食中对付燥的方法——润。“润”并不限于芝麻,亦可以多喝水、淡茶、豆浆、牛奶等饮料,多吃萝卜、番茄、梨、柿、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此外,防燥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黄帝内经·素问》:“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血与咸相融则会凝合,凝合则会血燥。这是说食物不可太咸,太咸可导致干渴,渴极而血燥。食物稍微清淡一些,不仅可以保持食物的真味,而且兼有避燥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