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字

 黄毅弘 2015-09-22

诊=讠+㐱。

㐱,指须发飘飘的长者,代表长辈。

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须发飘飘的长者。讠(言,评论)+㐱(长发的老者),造字本义:须发飘飘的老中医询问病情、讲解病理。 
诊【诊診】(zhěn

  “诊”,繁体为“診”。形声字,从言,珍省声。

  “言”为语言,表示说话,用于询问或解答;右半部从人,从彡。“人”是“诊”的参与者,这里指医生;“彡”本义为细密柔软的毛发,引申为细密,说明诊的过程要详细、认真。

  “诊”是医生为确定病症而察看患者身体症状,并向患者或陪同家属询问相关病症的过程。《说文·言部》:“診,视也。”本义是看病,如诊断、诊脉等。“彡”也有理顺、梳理之意,诊断要对人进行全面的检查,根据具体的症状加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理清头绪,对症下药。

  中医诊病的传统方法讲求“四诊”,即望、闻、问、切。“望”是根据病人的神、色、形及排泄物进行观察和诊断。“闻”是听病人的声音或嗅气味推测病因,具体是“闻”声音、呼吸、呕吐或病气等。“问”指对病人或陪同者进行一些询问,比如病人的生活习惯、发病及治疗经过、以前的病史或有无家族病史等。“切”是指为病人号脉,从脉象上了解病情。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行医的法宝。

  “诊”中之“彡”为梳理、理顺、疏通。气不顺则淤于胸,血不通则经络阻,外邪侵则内气怠。所以中医诊治的一切手段如药物调理、点穴推拿、针灸拔罐等,都是为了把原来不顺之处理顺,不通之处疏通,达到通经络、活气血的效果,而血活气通自然疾病痊愈。

  “诊脉”是中医学专门分列出来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诊脉经验。《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内容,经过人们地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医独具一格的脉象诊断理论。诊脉的要领在于诊察病人脉搏的动静,同时细心观察其两目瞳神、面部色泽,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诊脉最好是在天刚亮阴气尚未扰动、阳气还没有散尽之时进行,即老人常说的少阳。因为此时人没有用过餐,经脉之气不会亢盛,络脉之气很调和,气血没有被扰乱,这时候的脉象最准确。

  《西游记》中齐天大圣诊脉手段堪称一绝,唤做“悬丝诊脉”,即将丝线一端绕在病人脉口上,一端连在自己的手指上,以此来号脉断病。在我国传统小说和戏剧里,也常有太医为皇后、皇妃悬丝诊脉的描述。历史上,悬丝诊脉确有其事。然事实上,在悬丝之前太医已经通过太监和侍从之口充分了解了皇妃的病情,悬丝诊脉只不过是一个维护宫廷礼制的形式而已。中医与西医诊病有很大区别。其主要区别就是一个“人”字。中医以人为主体,因人而异。医生的经验与判断力是决定因素。如脉象有虚实、沉浮之分,但虚症也有脉实的现象,实症也有洪滑虚浮的假象,这就要看医生的判断力了,而西医则不然。西医诊病主要依赖于仪器和设备,量化治病。无论是胖是瘦、是老是幼,量体温、测血压、抽血化验、粪便化验、仪器透视、拍片等程序都是一丝不苟,然后经过分析化验的数据和拍摄的图片确定病因、病理。医生须要对仪器的使用、数据的分析等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操作经验。中医重视经验的积累,宏观、动态地判断病症;西医则重视数据的检测,微观、静态地判断病情。


那天我出诊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林巧稚平易近人,看淡荣誉,在她的心中,病人永远占据第一位。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忙碌的林巧稚收到有关方面寄来的“开国大典邀请函”,邀请她出席于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能收到这个邀请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也是对她本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医院里的同事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跑来向林巧稚表示祝贺。

林巧稚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对大家说:“能收到这个邀请函,我也感到非常开心,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就在大家都以为林巧稚准备出席开国大典时,当天晚上,林巧稚却悄悄地给相关部门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五个字:“那天我出诊。”她平静地将信投到医院门前的邮筒里。

很快到了开国大典的日子,医院的同事都以为林巧稚已经前往天安门广场,没想到,她竟然一大早就来到医院开始工作。同事们担心林巧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赶紧提醒她。林巧稚却若无其事地说:“我已經给相关部门回了信,不打算出席开国大典了。”同事们听后都惊讶不已,急忙问她为什么不去,林巧稚认真地回答道:“其实事情很简单,我的病人更需要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