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乌托邦作品中的十大精彩序曲

 真友书屋 2015-09-22

所谓的敌托邦社会(又称反乌托邦,意指虚构丑恶的地方或国家。)与现实世界必定截然不同,它极权当道、灭失人性,使人感到惶惶不安。更多时候它似乎只是一个存留在想象当中,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敌托邦的创造者想象构建了这样一个骇人的世界,将它用文字描绘出来,又解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想想看,这可是够吓人的!对于一部敌托邦主题的小说而言,好的开头至关重要,也更容易令读者信服。下面就是一些敌托邦文学作品中出色的开头描写。



10.《1984》,乔治·奥威尔




“四月里的一天,阳光明媚,所有的时钟都在敲响第十三刻钟。”


奥威尔的《1984》可谓是敌托邦小说的代表之作,其作品开头极具开创性,几乎包含了敌托邦社会的一切特质——压迫、古怪、冷漠和扭曲。即便一个看似平常的阳光日子也无法逃离这股令人紧张窒息、备受压迫的气息。在小说开头,奥威尔描述了所有时钟一齐敲响第十三刻钟的画面,显示了当权者至高无上的极权地位——不仅掌管着敌托邦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时间也妄图控制。


在第一空降场(Airstrip One,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不列颠岛的名字),也就是前大不列颠地区,设置第十三个时刻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军事风格的。它仅仅是作者用来安排小说时间结构的一种方式,不过这么做也确实打破了大不列颠地区一直奉行的十二小时制。然而没有可用来衡量时间的工具,读者们如何进行判断呢?敌托邦社会中的一天是多久?一个月呢?一年又是多久呢?读者们完全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只能迷失在奥威尔笔下这个极权主义盛行的混沌新世界之中。



9.《审判》,弗兰兹·卡夫卡




“一定有人故意污蔑约瑟夫·K(小说男主角)。他并没干过什么违法的事,却在某一天突然就被逮捕了。”


在小说《审判》中,卡夫卡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霸权横行的世界,在这里人们毫无地位、饱受压迫。主人公约瑟夫·K并不知道是谁陷害了自己,也不知道因何而入狱。不过这些线索并非那么重要。因为在作者笔下,约瑟夫只是一个茫然无助的小人物,而陷害他的势力却身处暗处、手握重权,将像主人公这样的无名之辈送入监狱简直轻而易举。于是,约瑟夫就这样毫无悬念地被投入了牢狱之中。其实读者在小说的开头就能嗅到几分死亡的气息,因为卡夫卡在最初就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炼狱世界。在这里,公正的审判或是宽大的赦免几无可能。对卡夫卡而言,姓名和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就被逮捕了。


此外,主人公约瑟夫·K毫无个性可言,身份信息也不明朗,这似乎在暗示我们不幸可能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同样,故事的时间线索也很模糊、不可预测。如书中所写,逮捕发生在某一天,而非一个特定的日期,可见时间在这里只是一个逮捕发生的记号罢了。此外,故事的叙述基调稀松平常又有几分事不关己,这恐怕是作者在预警读者:在他的敌托邦世界里,不幸随处可见,无人可以幸免。



8.《窒息》,恰克·帕拉尼克




“如果你正要阅读此文,那就不必了,因为看过几页后你将后悔自己的选择。所以你就忘了它,走吧。在还没有陷得更深之前,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吧。


毫无疑问,小说《窒息》的开篇就营造了一股紧张兮兮的气氛。作者的想法也确实让人惊讶。他认为书中人物的思想深受敌托邦社会的束缚,而自己又是如此憎恶这样的敌托邦社会,并不想让它给他人带来困扰。所以说,开头情节是特意为读者而设计的,它也成功营造了一种更加可怕的氛围。


在其它的敌托邦主题作品中,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不怎么真实,也不怎么可怖,因此读者很少会严肃的看待它。但小说《窒息》不同。据称,读者一旦读下去进入这个暗黑世界后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切肤之痛,甚至于面临生命威胁。当然了,可能后果也没那么严重。不过至少小说的开头部分足以向你展示一个残酷非常的敌托邦社会。



7.《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




“想喝点儿什么啊?”


此时我阿历克斯,以及其他三个弟兄 ——彼得、乔治和迪姆(迪姆头脑真的很迟钝)坐在“奶牛奶吧”里,想着在他妈这个寒冷干燥的恼人冬夜里干点什么事。


以上是伯吉斯这部黑暗小说中的一段摘录。小说采用了一种粗俗难懂的英语方言来进行叙述,让人觉得陌生而充满危险。


首句末尾的“eh”字听上去像是动物在想要取暖时发出的咆哮声。实际上,服务员只是在询问阿历克斯和他的伙伴们想喝点什么。其实我们单从这个拟声词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伯吉斯眼中的敌托邦世界是多么冷漠残酷,咄咄逼人。


此外,故事的叙述者阿历克斯将他的朋友称之为“弟兄”。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些无所事事、沉迷毒品而毫无思想的恐怖分子,与真正的“朋友”截然不同。就这样,四个“弟兄”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用粗俗暴力的语言抱怨着这个寒冷冬夜。然而即便是如此恶劣的天气也没能阻止阿历克斯及伙伴们在寒夜里出去惹事生非、制造祸端。可见在作者伯吉斯的敌托邦世界里,这样混乱糟糕的夜晚早已经是稀松平常的景象了。



6.《玩笑》,米兰·昆德拉




“多年以后,我终于回到家乡。如今我又一次站在中央广场上(在年少时期,我曾来过这里无数次),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年那种感觉了。


在大多敌托邦世界里,一些视角是扭曲的,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而昆德拉所创造的敌托邦恰恰相反。尽管书中没有表现出相关人物的感情或思想,其中的敌托邦社会却是完全参照主人公所处的真实世界而刻画出来的。那么,主人公到底是经历过怎样的折磨,以至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时心中也不曾惊起一丝涟漪呢?他是旅程丰富、走遍名山大川或是经历颇多、看淡人生离合了呢?


不得不说,小说开头的字里行间都透漏着深沉的寒意和疏离感。或许对于昆德拉来说,敌托邦的主旨就在于那颗冷漠的心吧。正因此,人们既不会被熟悉的景象所触动,也不会因害怕而惊慌失措。说白了,这样的生命已经毫无人性可言。



5.《变形记》,弗朗茨·卡夫卡




“一天,格里高尔·萨姆沙从噩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竟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害虫。”


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或许算是所有敌托邦作品中最为骇人的了。作者将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设定为有名有姓的人类,接着就残忍宣告了格里高尔的变形。这样一看,从噩梦中惊醒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怪物般的害虫”,实际上是一个被束缚着的人类。主人公对自己的变形毫不知情,只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让人恶心、遭人嫌恶的“大虫子”。所以说,格里高尔表面上看来已经摆脱噩梦,但是现实情况依旧非常糟糕。或许在这么一个敌托邦世界里,无论格里高尔清醒亦或沉睡,这场梦境都将永远持续下去。



4.《侍女的故事》,玛格丽特·爱特伍




“我们睡在过去那个曾是体育场的地方。”


爱特伍的开场白立刻把故事与过去拉开了一大段距离,仅仅在二者之间保留了一丝脆弱的联系。主人公口中的敌托邦世界仍有过去的痕迹。因为书中描述的不是“一个体育场”,而是“那个体育场”,从而暗示了主人公自己与它的共鸣。然而,过去的生活已然一去不复返。如果它仍然是个体育场,那这句开场白可能只会让人联系到一场冒险。但体育场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体育场,它成为了一个难民营。


书中,主人公及同伴们都没能在自己家中休息,可见许多人都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睡在体育馆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主人公并非自愿过着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敌托邦世界完全掌控于邪恶的外侵势力手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前尘旧事美好愉快,而当今现实骇人可怖,只让人觉得身处这样一个敌托邦社会是多么悲哀的境遇。主人公的内心仍时时萦绕着过去的美好点滴,而残酷的事实时刻在提醒着——一切都已无法回头了。



3.《记忆传授人》,洛伊丝·洛利




“临近12月,乔纳斯(Jonas)开始觉得害怕了。”


洛利神秘的开场白预示了一种正在迫近的威胁。凛冬将至,一些未知的危险也将悄然降临。小说的开场白中,最吓人要数主人公乔纳斯非常了解这一危险,它很可怕也很致命,却又对此无能为力。乔纳斯每年都要面临一次这样的威胁,他的生活往往因此而变得一片狼藉。然而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对主人公而言,独自忍受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因为要战胜强大的“对手”或逃离它的掌控丝毫没有可能。好吧,大祸即将临头了,就如深信自己毫无对抗能力一般,乔纳斯非常确信这一点。



2.《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




“港口上的天空,如同没有节目播放的电视屏幕一般。”


布满天空的,不是云朵,不是雨滴,而是巨大的、阴沉到吞噬人的虚无。在吉布森创造的敌托邦世界里,天空如同没有节目播放的电视机屏幕,这显然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屏幕坏掉或是进行了不正确的设置或输入后,电视机才会出现不能正常播放的情况。总之,“毫无画面”就意味着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吉布森所创造的其实是一个失衡的世界,它被黑暗冷漠而暗藏危险的无尽苍穹所笼罩。


小说中“电视”的信号频繁切换,似乎是有某人或者某物在幕后控制。然而不管是谁或者是什么在控制,独裁者都是在刻意抹掉这个世界中一切的生命色彩——故意不将电视调到“有色彩”的频道。在吉布森笔下,敌托邦的掌权者拥有至高权利且内心黑暗,他从一开始就向读者们展现了其无所不能,无人可挡的邪恶一面。



1.《华氏451度》,雷·布莱伯利




“燃烧是一种享受。”


雷·布莱伯利的小说开头令人震惊,它不仅带有几分虐待意味,还暗藏着暧昧的性暗示。与其它小说相比,《华氏451度》并不浮于表面——仅仅烘托出某种氛围或是进行简单的文字描述。相反,它深入敌托邦的本质,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何寻找愉悦,存在于这样的世界上是怎样一种体验。愉悦是人类最世俗和基本的感情状态,如果连这样的体验都被扭曲而变质的话,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正常的呢?


同时,这样的开头也埋下了许多伏笔——是这个独白者在燃烧,还是其他人或者其他东西在燃烧?读者只要读下去便会知晓,燃烧的其实是被消防员所焚毁的书,《华氏451度》正是书的燃点。不过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寥寥数字使得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独白者乖戾的世界,一个人们从痛苦中获得快乐的扭曲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