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北大举办的一个讲座,听到了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的演讲。彼时吾甚愚钝,并不能全然参透其话中深意(恐怕连十之一二也没有吧),然而我却记下了他在开场说的一句话,“写作不是作文,也不同于作文”。 我希望大家在下笔前要明白作文评分的三大要素是什么,是结构、内容和思想。其实这特别好理解,就像一个活人,一个反映在纸张上的你自己。结构是骨架,内容支撑在骨架上滋长出血肉,思想自然就是你的心脏、你的灵魂。 “啥?你让我去记模板?那多么死板啊!我不干!”如果此时这是你的内心想法,恭喜你,踏上了跟我一样的道路。 曾经的我也万分鄙视这种套作文模板的人,但是在好几次作文训练后,我发现自己写的不就是层进式吗(据老师说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于是往后的每一次作文评讲,我都会细致地分析优秀作文的结构,思考什么题材适合写并列式,什么话题运用层进式更能表现思辨性等等问题。 我需要你在写作文时有意识地停顿,思考你的文章脉络,在你已经熟悉各种文体结构的前提下,你必定会无意识地运用上你所了解的文章结构。 这便是一个灵活运用结构的一个过渡期,慢慢地找到自己写文章时独特的行文结构,并稳定下来,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这一个过程会让你的作文成绩有所起伏,但别急,你只是在探索在进步。 每次考前我看到一群学生拿着作文素材狂背的时候,我心里就默默跳出几个大字,“早干嘛去了”。我不建议大家在考前狂背素材,这样在你动笔时,你脑子里就只有那几个素材了,强用容易离题,而且也束缚了你,导致你无法扩散思维。 Q : 看新闻的好处是什么 新闻属于社会问题,用来当做议论文的素材真是再好不过了。你可以在上下学的路上做这件事,不耗时且有效,考前就不用死背了。如果这个新闻是系列报道那就更好了,写作文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显得有深度(逼格高)。 Q : 看了就忘怎么办? 在你看了一个新闻之后,利用语文上的缩句或者草拟新闻标题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新闻转化成一句话,然后大声地念出来(一点都不傻逼)。 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已经把这个新闻从头到尾理清了一遍,有了初步印象;随后你又组织成了一句话,概括出其中心思想,再次强化印象;最后你还大声地念出来或者与身边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这是把输入转化成了输出,这个新闻你基本上就能记住了。 (虽然这个方法土,但却实用性强。) 学姐我特别喜欢记外国名言,因为你写作文时忘记了原版翻译时,你可以自己写个优美的翻译。意思到了就行,一般老师都没有去抠你的字眼,谁知道你写的是柴可夫斯基还是基耶洛夫斯基亦或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讲的名言(当然,你能记住肯定最好啊,这个方法只适用于你突然忘词的时候)。 好的,我刚好就是有。
这一点其实是在动笔前首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立意。 我总不能把我脑子的东西全部灌输给你们,但是像我上面提到的看新闻的方法,就是一个锻炼你思辨能力的技巧,还可以多看报纸多看时评。 在你的文章里,学会去用现实材料去论证你的观点,即给出观点——举例论证——进行分析阐释。 分析阐释材料和观点理应是你文章篇幅较长的地方,尽可能地勾连社会现状,体现你作为一个社会人该有的人文情怀和家国理念。 说白了,还是自己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系列效应。 【电子产品的低龄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孩子教育问题、消费观的树立、孩子的心理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你可以思考的东西。 不过,词藻华丽的文章,同样可以赢得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亦或者你是个性情中人,总会不自觉地在文章中加入过多的私人情绪,那么我建议你走真情实感这条路,用情感打动老师,获得高分。 坦诚讲,关于高中作文,任何人给你的只是一个指导意见,关键还是靠自己去积累去摸索。若只是要应对高考,你们把这些基础的东西掌握了,也能写得中规中矩,拿得不少分了。 每一次作文训练后,一定要再去找老师审阅你的作文,问他为什么是这个分数,老师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更贴切的建议。 希望可以给你们一些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