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农场:描绘“绿色高效农业”图景

 老沈阅览 2015-09-23

通过技术和理念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

上海农场:描绘“绿色高效农业”图景

2015年09月23日   

无图说

    金秋时节,又到了一年的收获季节。
  距离上海300公里之外,江苏盐城大丰境内的黄海之滨,坐落着上海的一块“飞地”——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其自有粮食生产基地就达10万亩。此时,在农场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稻穗已经垂下了沉甸甸的头,不久后就将迎来忙碌的收割场景。
  不过,这里收上来的稻谷,并不是作为单纯的粮食销售,而将成为全国各地农民来年播种的优质种子。如此,上海农场每亩水稻的产值,可以提高30%—100%。
  “做好上海城市主副食品的主要承担者”,是光明食品集团的企业使命之一。这几年,光明食品集团明确提出,旗下“农”字板块要通过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全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业产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上海农场开始收获喜悦。今年上半年,农场毛利率在上年同期的基础上再增加了5.6个百分点,在集团子公司中名列前茅。作为“农”字头企业,这样的成绩让人赞叹。
  全场种源化,全程机械化,农业废弃物100%循环利用起来……走进上海农场,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绿色高效农业”的美丽场景。

  上海种子
  卖价就是高

  在水稻收完之后,各地农民就要播种麦子了。实际上,早在1个月前,上海农场的种子公司已开始忙着加工秋播的大小麦种子。让人惊讶的是,今年,农场的“申川”、“申河”牌麦种供应量在1.4万吨,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意向订单竟达到了5万多吨,是实际供应量的4倍左右。
  不仅“供不应求”,上海种子的卖价也高。据介绍,这几年,在水稻品种中,“镇稻99”是一种大路品种,各家种子公司都有该品种,但上海农场的“申川”、“申河”牌的稻种出去,每500克价格总要比市场价高出2毛,哪怕其稻种的色泽看起来不如别家鲜亮,但农民就认这样的卖相。
  对此,业内人士也表示服气。江苏新沂一家种子公司,若当年没抢到上海农场的“镇稻99”种子,就不会再购进别家的同类种子,说是“宁缺毋滥”。
  上海农场生产的“镇稻99”种子好在哪儿?据介绍,该农场出产的种子,纯度高、质量好,农民用其来播种,出苗好、杂草少、产量也高。而上海农场负责人还告诉笔者,这几年,水稻中流行一种叫“红米稻”的草病,特别难防治,若任由这种野生稻疯长,两年后它就能让一块田报废。所以,稻种中的红米稻杂质比例,就很关键。一般来说,种子公司销售的稻种,红米稻杂质的比例必须不超过万分之五。但上海农场在生产稻种时,全部采用人工拔除红米稻杂草,将红米稻的杂质比例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仅这一点,就赢得了业内人士和农民的认可。
  10多年前,农场刚开始进入种源产业,主要是为别人代繁种子,几乎没什么利润空间。因此,这些年来,该公司积极探索自主育种,目前已成功拥有申河麦1号、申川啤1号、上农粳2号等4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稻麦品种,效益明显提升。
  农场自主育出的“上农粳2号”水稻新品种,前不久刚通过了安徽省的品种审定,在业内赢得了一片赞叹声。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省的品种审定非常严苛,若能通过审定,说明该品种的优势非常明显。据介绍,上海农场的“上农粳2号”,在4年的审定过程中,“PK”掉了40—50个稻麦新品系,最终成为该批次唯一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该品种在安徽淮南试种后,不仅具有抗倒伏的特点,还在接连的高温、低温、稻瘟病的考验中,表现出突出的抗逆性、抗病性优势; 同时,其产量也连续4年在试种品种中获得第一名,平均比常规品种高出7%—8%。
  目前,上海农场的10万亩耕地上,正在实施“全场种源化”。这也就是说,农场种出的大小麦不再作为粮食来销售,而是100%作为种子对外销售,而水稻的种源化比例也达到了50%—55%。整个农场生产的稻麦品种已达几十个,其中自有品种、合作品种、买断品种就达到13个,它们的特点和优势各不一样。据初步估算,卖种子比卖粮食的效益,起码要高出30%;若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效益至少会翻一番。
  如今,上海农场产出的稻麦种子,主要销往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山东等全国各地,其中麦子种子每年辐射的种植面积在450万亩左右,水稻种子每年辐射的种植面积也在200—250万亩左右。
  为打破土地资源的限制,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上海稻麦种子,上海农场还积极探索“走出去”,与外省市的种子公司合作展开“代繁”业务。到目前为止,上海农场已在江苏、安徽的四个点拓展了2万亩基地,为当地农民就近生产稻麦种子。

  “变形金刚”
  田里显身手

  在上海农场的一座大型仓库里,停放了上百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农机。常见的,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比较少见的,还有打梗机、扦草机、水平平整机、水田筑埂机、施肥机、药水机等。这场面煞是壮观,像极了电影里变形金刚们集结“开会”的场景。
  据介绍,整个上海农场大约有20—30种农机,总量达到400台左右。目前,农场里的麦子生产已实现了100%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率也达到了90%。全程机械化,不仅能提高稻麦的产量,还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种子的质量保驾护航。
  在这座现代化的农场里,如今种田也用上了GPS和红外线。农场工人介绍,以前,在抢播时节,虽然要抢时间播种,但晚上和大雾天是无法干活的,因为视线不好,拖拉机无法开了; 即使在白天,要想让拖拉机走直线,也需要在田里插上一杆杆三角旗,进行标记,号称“满天星”。而现在,农机用上了GPS定位,不仅不必再担心歪歪扭扭了,还能实现24小时抢播。而红外线在农机上的使用,更让平整田地变成了无比精准的技术活,最终可以大幅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农田的亩产量等。
  农场自主开发的“开沟播种一体机”,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种自行改造、发明的农机,兼具了开沟和播种的功能,将先后进行的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并且将原来拖拉机的1米多宽幅拉伸到3.6米,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一个片区3.6万亩良田播种,需要花上1个月的时间,现在用了新机械,只要11—12天。
  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打药水原本是一个很难实现机械化的环节。但在上海农场,新发明的大型药水机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农场的稻田里,笔者看到,一台大型药水机从远处驶来,伸展着分别长14米的双臂,一路喷洒雾状药水,几分钟,一个单程,就完成了一片田的打药水任务。
  这台药水机一天可以打2000多亩的药水,而在以前,工人只能背着小型药水机在田间作业,12名农业工人一天最多完成700多亩,不仅特别辛苦,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眼下,这台新型药水机还开始了“技术输出”,在市郊一些农业基地得到了推广。
  据介绍,在生产实践中,农场的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几乎对所有农机具都进行了改造提升。其中,有10多种自主研发的农机,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全程机械化,也保证了农场种子的质量。比如水稻种子,从收割、脱粒、装运、烘干到储存,都依靠机械实现了一气呵成的“全程不落地”,这样既能杜绝晾晒过程中掺入杂质的情况,也可以更好地防止霉变等。今年,农场自主改造了所有的大型收割机,将稻麦种子在收割过程中的破碎率、损失率降低一半,种子的质量由此大大提高。
  其实,除了机械化,上海农场还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以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生产。比如,农场已建成“大水系”,不仅新建了更高更宽的沟渠,还新建了马力更大的一级泵站,实现连片集中供水,不仅能节省电费,还可以节水20%到30%。在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农场建成的高水平设施良田已达8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维循环
  生态又高效

  在上海农场的一处场地上,笔者见到了一个个稻草堆成的草垛,走近前去抽出一把草来,还能闻到浓浓的酒香。原来,这并不是原来的稻草了,而经过了微生物发酵等加工程序,变成了一种更香甜的黄储饲料,可销售给附近一座2.6万头规模的奶牛场。
  这是上海农场生物处理中心“变废为宝”的产品。现在,该中心一年可生产8000吨黄储饲料,年产值可达336万元,共可消化1万亩—1.5万亩粮田里的水稻和大麦秸秆。
  除了黄储饲料,生物处理中心还有另一款产品——菌渣饲料。它的原料之一,是农场一座食用菌厂产生的废弃物菌渣,将其添加到奶牛的精饲料里,就成了奶牛爱吃的一种菌渣饲料。现在,生物处理中心一天的菌渣饲料产量在15吨到20吨,全部销售给了附近的规模奶牛场。
  这座生物处理中心,正是上海农场打造的“三维循环农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所谓“三维”农业,其实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延伸,就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集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于一体的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总和。从延伸概念上说,就是这个体系将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分支有效衔接,不断不散。从内涵概念上说,就是应用微生物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达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按照“1亩田对应5头猪”的比例,上海农场10万亩粮田正好可以匹配50万头生猪的规模。让人惊讶的是,在上海农场,种养业产生的秸秆和猪粪废弃物,已经100%实现了循环利用,这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农场里共有20座生猪养殖场,与周边一定的农田面积,正好形成生态承载力上的匹配。猪的尿液,可以通过农场发达的管道,与灌溉水一起还田。同时,每座猪场都建有一座沼气发电站,将一部分猪粪用来生产沼气,沼气再进行发电,可以保证农场超过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而沼液则可以还田,用作农田里的肥料。此外,农场里还建了有机肥厂,将猪粪和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废弃物还田。
  而农场里的食用菌工厂,每天可生产25吨食用菌。如此,工厂每天需要的食用菌基质也在25吨左右,而基质则由玉米芯、米糠、棉籽壳等加工而成,也实现了废物利用。而这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菌渣,则100%被卖给了生物处理中心,再经过加工,最后又变成了菌渣饲料,成为奶牛的食物。
  以黄储饲料为例,种植业产生的秸秆,通过微生物处理,变成了养殖业的饲料,而养殖业产生的猪粪等废弃物,再通过微生物发酵,又变成了种植业的肥料。整个种养产业链中一个产业链的剩余物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的原料,通过生态循环实现了零排放。
  “三维”循环农业模式,已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增施有机肥、沼液还田、生态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农场平均亩增产5%以上。一项持续多年的肥水还田试验也证明,猪粪水还田后,可以减少25%—50%的化肥施用量,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也由1.5%提高到了2%,土壤肥力增加、结构转好,多年前的土壤板结现象大为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