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经济为何能超越苏州?-微信精选-重庆时报

 Confucius365 2015-09-24

 

海纳君注:

  重庆近年经济逆势高速增长,已成为“重庆现像”,引起外界广泛关注,这次是苏州。

  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其通过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实现了经济腾飞,而近期因外需疲软,以及产能转移,正在转型之中。而重庆近些年通过系列大刀阔斧改革,在2014年实现总量超越苏州。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重庆提前谋划的发展路径,为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

  苏州统计局近日在官网刊登分析文章——《苏州与重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就重庆经济发展轨迹做了客观且有价值的分析。


以下为全文:


苏州与重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作者:程玉珍)


  苏州和重庆,一个在长江下游,是长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一个在长江上游,是全国唯一的内陆直辖市和西部最重要的经济大市。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从乡镇工业崛起推进工业化、“三外”齐上推进国际化、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化,形成了以外资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苏州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优化支柱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40%,达到41.6%,2014年达到48.4%。


  重庆1997年成为直辖市,其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后发优势明显,2014年GDP超过苏州达到1.43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从第7位升为第6位。


一、从历史数据看苏州、重庆经济发展变化


(一)工业高速增长,2003年苏州经济总量超过重庆。


  2003年之前苏州的经济总量一直落后于重庆。从重庆获批成立直辖市的1997年看,重庆地区生产总值1509.75亿元,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132.59亿元,重庆高于苏州377.16亿元。在苏州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从1997年到2012年的16年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1997年~2007年的11年中一直快于重庆,两市经济总量的差距逐年缩小,到2003年出现重要转折,2003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8%,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56亿元,反超重庆245.84亿元。 到200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0.11亿元,是同年重庆的1.25倍。




(二)抓住西部开发开放机遇,2014年重庆经济总量赶超苏州


  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重庆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同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78.09亿元,增长13.2%,11年以来重庆增速首次超过苏州,并在最近的7年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增速年年高于苏州,其中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17.1%和16.4%的高增长,2014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万亿元,重新超过苏州,高了504.51亿元。


(三)重庆经济持续高增长,苏州提前步入“新常态”


  2008年以来,重庆抓住西部开发的战略机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尽管近两年经济增速也有所回落,但仍明显快于其他城市。2014年重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2万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年均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万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6.2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长17.4%;出口额634.1亿美元,是2007年的14.1倍,年均增长45.9%;实际利用外资106.29亿美元,是2007年的9.8倍,自2011年起已连续四年保持在百亿美元以上。



  2007年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6.36亿元,为重庆的74.8%,2014年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0.67亿元,为重庆的47.1%,差距扩大27.7个百分点 。2007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9万亿元,是重庆的3.6倍,2014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万亿元,是重庆的1.6倍。2007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6亿元, 2014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9.83亿元,与重庆的差距从291亿元扩大到996.37亿元。2007年苏州出口额1188.84亿美元,是重庆的26.4倍,2014年苏州出口额1811.78亿美元,仅为重庆的2.9倍。2007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71.6亿美元,是重庆的6.6倍,2011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被重庆超过,2014年为重庆的75.5%。



二、重庆经济高速发展的轨迹


  2008年以来,重庆经济表现强势,外需和内需同步提升、工业和服务业同步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轨迹一: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新常态中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2008年初,重庆针对外需减弱苗头,未雨绸缪推出一系列适应性政策,制定为期3年、投资1.5万亿元“暖冬”计划,安排财政性增支60亿元、减税30亿元提振经济。2009年实施惠台企业政策8条、外贸便利化措施38条。2010年率先加强物价调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11年实施的能源保障、资金融通、土地配置、税费减免、物价运行“五个调控”,促进转变发展方式、跨越发展。2012年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一统”就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三化”就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引擎,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实施“三化”同步推进。“两转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2013年,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发展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即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2014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综合效益结构“四个优化”。


轨迹二:在全球产业重组中捕获新契机


  金融危机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重庆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世界产业的重组和承接产业的转移,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谋划产业蝶变。


  一是谋求支柱产业新跨越。对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系列规划,策划形成包括53条产业链、53个新兴产业目录、22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8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0户龙头企业、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100个重点品牌在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比如,利用国家降低汽车购置税、实行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支持自主品牌轿车政府采购等利好政策,借力金融危机下全球汽车产业版图重构机会,依托福特新工厂、上汽依维柯、铃木二期、长安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打造中国汽摩名城。再如,引进德国巴斯夫、法国安道尔、英国BP、壳牌等世界行业巨头,打造长寿、涪陵、万州3大现代化产业基地,仅此一项可新增产值2500亿元,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


  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抓住世界IT产业发展转型、重新布局的战略机遇,规划建设产量1亿台、本地配套率80%的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在不到2年内汇聚惠普、宏碁、华硕、思科、方正等5家全球著名品牌商和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等6家世界一流代工商,带动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陆续入驻,形成5+6+400IT产业集群。


轨迹三:在西部开发战略中谋求新跨越


  开发西部战略构筑了重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项倾斜政策给重庆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在用足用好各项政策的同时,重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等禀赋,将各项政策用活。近年来重庆在对外贸易、国际合作、金融模式等方面开拓创新,谋求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创新加工贸易模式。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施了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实现了产品的高端研发;另一方面强化外贸政策与金融政策叠加效应,不遗余力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传统外贸企业延伸价值链,加速外贸转型升级。通过贸易方式的创新,重庆既保持了外贸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汽车、摩托车及通用机械等传统产品出口规模稳定,又引导了高附加值订单入驻重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显示器和路由器出口不断增加,实现了电子信息类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二是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模式。借力“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通道,重庆不断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模式,谋划资源、资产、资金“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大文章。一方面加强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在高端技术、高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方面的合作;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开展货币互换、跨境贸易本地结算等金融合作,共建中国匈牙利两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研究对接“丝绸之路基金”。另一方面,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贸合作,鼓励重庆汽车、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优势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引进俄罗斯的通用航空、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和企业。2014年重庆实现进出口额954.5亿美元,其中出口634.1亿美元,进口3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35.5%、46.3%,外贸增幅居全国重点城市首位,利用外资106.29亿美元。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两江新区”的获批,使重庆在金融创新上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性竞争优势,面对北京、上海在“银证保”业务独特的金融优势,重庆错位发展,着力于除银、证、保以外的“另类金融中心”,重点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八类金融机构(八大平台),以区别于上海以交易市场为主导的定位,并和北京以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为特色的金融中心相区分。重庆的金融创新,打造了“把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际结算作为高地,由银、证、保和销售市场托底的金融中心”,近年来,金融业不仅支撑了重庆工商企业的发展,金融业自身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2.3%,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5.3%提高到8.6%,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三、重庆经济发展对苏州的启示


  苏州经济历经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也大于其他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


  一是外部动力弱化。金融危机后以后,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在出现制造业回流、投资改变等调整,作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苏州拉动工业出口的因素不断减弱,“十二五”以来,苏州进出口年均增速为3.2%,比“十一五”的年均增速14.3%下降11.1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性矛盾凸显。苏州主要是从事加工、装配生产,对外需依赖度高,工业行业的增值率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


  三是原有产能转移加快。近年来苏州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突出,用工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同时,中西部地区在借鉴和复制东部成功引资经验的同时,更以其优惠的政策、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成本,对外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原来苏州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中,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加快向重庆等中西部地区转移。近年来苏州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但要形成与原有支柱产业相当的拉动力还需时日。


  “新常态”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缩短结构性减速的时间,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升在发展质量效益和城市竞争力,从重庆近年来的发展中可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以发展高精尖为方向加快产业转型


  一是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重庆抓住战略调整的机遇, 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化工、材料、能源、消费品“6+1”支柱产业体系。


  苏州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经济全球化视角,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鉴重庆经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向好发展。一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府的有效扶持。新兴产业前期投入较多,政府需从财税、人力、金融等多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形成引导机制。二要利用苏州工业经济的良好基础,加大发展和培育低碳、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产品,改变过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打响自己的品牌产品,由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的转型过程中,适应产业融合渗透的发展趋势,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提升金融、贸易平台,使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助力制造业,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和持续发展力。


  二是加快培育现代企业集群。近年来,重庆以大企业带动次级企业,形成现代企业集群。以电子产业为例,入驻重庆的惠普、宏碁、华硕、思科、方正等5家全球著名品牌商和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等6家世界一流代工商,带动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陆续入驻,形成5+6+400IT产业集群,大大提升了重庆电子产业的地位。


  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要建立在现代企业集群上。借鉴重庆经验,苏州要把经济转型的落脚点、关键点和发力点放在企业,给实体经济引活水。一要大力扶植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以整合资源、流程再造、资本运作、企业兼并等方式,培育发展主业优势明显、产业带动力强、核心技术扎实、产业辐射力大的现代大企业、大集团。二要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加快培养本土型经济总部,同时鼓励外资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到苏州落户,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点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三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苏州的民营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在吸纳就业、创造财富、增加税收、科技创新方面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推动民营经济加快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以民营经济的升级助推苏州经济的转型。


启示二:以提升交易平台为手段增强对外开放优势


  从重庆的外贸创新看,重庆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不仅承接了东部的生产经验,还把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成一体化的集群发展模式;同时在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传统外贸企业延伸价值链,推动了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借鉴重庆经验,苏州要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中,融合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在建立更广的交易平台上促进内外贸一体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平台。


  一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为核心,推动加工制造向研发、检测、维修、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走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二是提升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通过引进国际资本、流通信息技术、管理经营经验等,促进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三是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融合发展。打造进口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网上直销平台,率先构筑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融合互动的对外贸易服务体系,以不断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为目标,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与国际市场同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启示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提高投资效果


  随着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投资的逐渐饱和,重庆将投资转向了具有增长潜力的实体经济,2014年重庆工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和18.5%,汽车、电子、通用设备等产业投资增长40%以上,合理、适度、高效的投资,给重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拓展了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


  借鉴重庆经验,苏州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提高投资效果,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剩产能的淘汰、新兴产业的兴起,与投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实现投资与产业、消费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协调。


  二是加大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的聚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来,引导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三是做好存量调整和总量优化。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引导大中小企业、高中低端产业的协调发展。


来源:海纳财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