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学术的最高成就是人格成就温献伟

 东夷人士99999 2015-09-24


    学术的最高成就就是人格成。这是一句名言,谁说的,遗忘了。

    不过,我很想将这句话送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以及他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郝相赫。

    这几天,这两个人太火了。一封“师徒绝交信”引发公众空前热议。事情的起因,源自郝相赫在朋友圈内“对北大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加上此前“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因此,孙家洲教授决定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逐出师门”这种事情,我们在不少影视剧见到过。现实之中,师辈们清理门户,将徒弟逐出师门,也可以视为师傅能够动用自身的最大权力、给予徒弟最高惩罚的手段。因此,这件事情就被涂抹上了一层“严重”的色彩,各路人士对此也是见仁见智、届说不一,激辩呈现空前的“白刃化”。

    在事件风波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词:无端、妄议。“无端”是事件的核心起因,“妄议”则是郝相赫的道歉信中的核心之言。这两个词的叠加,让事件具有了初步的事实——郝相赫对北大两位师长关于“垃圾学者”的攻击言论,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乱说、瞎说”。孙家洲教授为了维护同行的师道尊严,愤而将“垃圾学生”逐出师门,似乎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只是,且慢。在本人看来,获得多数人点赞的孙家洲教授,尽管十分“仗义和正义”,但其行事处理方式依然欠妥,这源自一种“比较论”——因为作为关键人物,事件发酵至今,面对人身攻击,原本最应该愤然作色的两位北大教授,却始终选择沉默,不予回应。我不知道,孙家洲先生是否与北大两位教授相熟,然而,无论相熟与否,北大两位教授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难得的雅量,一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淡然,而孙教授,看似“执言仗义”,实则缺少的是一种文人应有的雅量、度量。

    当然,从行为本身而言,孙教授并没有什么过错,我想说的是,在此事的处置之上,以孙教授的学养识见,完全可以更加完美一些,甚至,这件事完全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而留世。

    可惜,针尖麦芒,剑拔弩张,学生道歉了,孙教授目前似乎还怒火难平。事件很难说最终谁赢了。

    再看学生郝相赫,固然拥有学术批评、乃至挑战学术权威的权利,但也并不意味着言语和行为可以越界、逾矩。更何况,将道听途说的一些事情,放在“准公众平台”的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用放肆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甚至还可能涉嫌违法。如今,郝相赫真诚道歉了,也算是对其错误行为的一种反省。

    这场事件中,我们还须注意和警惕这样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有评论煞有介事地说,郝相赫的言行,代表着一个“个性学生时代”的到来。真是挺可笑,如果一个人擅长将人身攻击当成利器,擅长以一种貌似反主流的言行招摇过市,如此便体现着某种个性的话,那么,这种个性也只能是一种痞子化个性。

    因为,年少轻狂不是错。我们虽然可以宽容年轻人的一时轻狂,但至少不应该鼓励、标榜甚至过度拔高这种贴上“轻狂”标签的不良言行。丰子恺说,“有些动物,皮毛最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肉最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骨头最值钱,譬如人。”由此看,真正的个性,应该是与“骨头”相关联的一个名词。它的外在表现,可以是轻狂,但其边界,应以不伤害任何善良为前提。

    当然,事件还可能存在一种事实,郝相赫的道歉,基于个人前途考量,属于“迫于压力的违心之举”。就像网友指出的那样,郝相赫的道歉“含金量不够,没有走心”。倘如是,我们就需要反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造就了像郝相赫这样有文化、有知识,唯独缺少真诚的“中国式道歉”?

    学术的最高成就是人格成就。人格成就,我的理解,应该是集“正直、善良、真诚、包容、勇气”等品质于一体的综合体现。孙教授和郝相赫都是搞学术的,作为精英人士,他们原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崇。只是,一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己照彼,弄的彼此都挺尴尬。人身攻击有多爽?保持雅量又有多难?一句话,这种不应有的尴尬,就来自两位精英人士的人格成就的某项缺失。

    在一个充满弄虚作假、排挤打压、甚至相互倾轧的学术圈中,不能保持和获得自己的人格成就,学术做得再大,也只能是银样镴枪头。只可惜,现如今的大学校园,名来利往,谁还稀罕什么人格成就呢。

    一声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