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伤医潮,你想过怎么改变现状吗

 昵称8099790 2015-09-24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卫春


又一轮“伤医潮”汹涌而来,触目惊心。无论是发生在身边的,还是他处的,每一次都会触动我的神经,引发我思考。医患关系何以至此,本来情同手足爱当一家的医患双方怎么就变得剑拔弩张形同仇敌了,当事双方都怎么了,到底是谁“病”了?还是都“病”了?


医患双方到底谁“病”了?


不可否认,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伤医事件是社会事件的一个缩影。社会大环境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往往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甚至是非常直接和巨大的。


有专业人士对近些年恶性伤医事件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征作了一个概括:慢性病程、经济拮据、家庭矛盾,以及没有信仰。


纠纷易发科室和易发时间已有许多研究,但搜索文献和咨询专家得知,至今还没有专门文章分析研究过受伤医务人员的身份特征,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的性格特征,在医务人员中是否存在纠纷高危人群?但据我们观察发现,在临床工作中的确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医务人员纠纷发生率特别高,而许多医务人员一辈子都与纠纷绝缘。


分析易发生纠纷人员的情况,他们常常有以下特性,如不会讲话,不会沟通(讲话生硬直接,不中听,病人不爱听;没有余地,一听就不舒服;缺乏艺术性,刺耳;讲大话,言而无信);行事随便(马大哈,不细心,丢三落四,让病人不放心);对病人一副无所谓,不以为然(给病人不负责任的感觉);自以为是,缺乏团队精神,不按规则(矩)出牌(目中无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想着好处之类)。


笔者观察认为,纠纷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群也有一定的聚集性。如果我们能掌握规律,又能提前摸清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及时和针对性的干预,一定可以避免许多纠纷,对和谐医患关系,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利莫大也。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直面“伤医潮”,我在苦苦的自问和反思,这可能对流汗又流血的当事者显得有些不敬和不公平,而且苛刻,但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甚至牺牲,我们必须和着鲜血含着热泪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都无可挑剔了吗?都心安理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我们真的是无辜的吗?真的没有隐情吗?事后就没有后悔的地方吗?有没有在内心反复自问的许多“假如”?拷问自己当时我为什么会那样呢?要不……就是另外的结局!


在进行医疗纠纷责任评析和医疗事故鉴定时,许多当事人都会说当时“不知道他会……”,“要是知道他会……我就怎么怎么了”(一句话,反正就是不会像已经做过的那样做了),言外之意,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有可能避免的。我们还有哪些没有做到位的地方,我们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或改变,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或突破。医患战争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一方战胜另一方也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与医患和谐无益,医患和谐才能双赢,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我们真的重视医患纠纷了吗?


如果说不重视,你看从上到下,从政府到部门,从法律法规到单位规章,从执法部门到医院保安,打破头也不信。但如果你亲自到医院实地了解看看,你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重视其实很表面,依然有那么多的医务人员对纠纷漠然、甚至漠视,总觉得纠纷离我很远,与我无关,不会找到我头上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得过且过的样子。


而一旦发生纠纷总是自认倒霉,是自己运气不好,老天不保佑,碰到了难缠的病人。你给他还原现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他总有一千个理由等着你,为自己辩护,总是病人的错,不从自身找原因。以规章制度对他进行处罚,他是一万个不接受,认为这是对他不公,是给他穿小鞋。在安全保障下,让他与患方对质和解释,就底气不足,心中发慌,语无伦次,甚至落荒而逃。


对医疗纠纷和恶性事件的防范,如果没有医务人员观念、意识和行为上的根本改变,是谈不上重视的。


病人就是敌人和潜在的原告吗?


近些年,为了保护医务人员,行业内各种培训,所谓宝典,以及媒体等,过度渲染,狂轰滥炸,一时登峰造极,武装到牙齿,核心无非是各种防备,把病人当敌人,当潜在的原告,对立面,处处小心,事事当心。如此的结果,许多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确是强了,内心也强大了许多,可医生不是演员,虽小心谨慎,可内心的敌视很难做到脸面和行为上的平静和友好,反而让病人轻而易举就感觉出医生缺乏善意或不友好,甚至充满敌意,让他怎么都觉得不舒服,不应该是医生——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的行为风格,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产生隔阂,敬而远之,同时处处设防,甚至找茬。


谁能想到,为了改善医患关系,保护医患双方利益的举措,却因为过度的自我保护,给医务人员自己挖下了坑、设下了陷阱,反而成了新的破坏(伤害)医患关系的祸首。而一些医务人员因为整天想着可能被害和做被告,差点就要得“被害妄想”了,留下无尽的烦恼。


医生和病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病是第一需要。虽然我们总是被误解,总是被伤害,虽然我们很疲倦,很郁闷,但我们希望医患关系能有真正改善的一天,希望当病患前来看病时,医患彼此信任、理解、依赖。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改变心态,改变行为,从点滴做起,随时随地。让我们对他们再好一些吧,这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保护我们自己最好的办法。


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


笔者的观点始终是,把病人当病人,病人就是病人,他就是有病的人,不仅身体有疾而且心理也有变化,已不同于正常人,你千万千万不能把他看做正常人接待。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作为医生你必须毫不含糊,与病人交往你必须站在病人的角度,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解除他的病痛;如果你把他作为正常人看待,你就会以自己的心态和方式处理问题,不能设身处地走进他的心里,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感同身受,就会相互不理解,就会产生矛盾,发生纠纷。


在患方看来,你不把他当病人看待,就会怠慢他,他会以为你是别有用心,我有病你不把我当病人看,我是装病啊,医生你有病吧;病人不是上帝、不是兄弟姐妹、不是父母,否则我们有太多的顾忌和放不开,会因为复杂的感情色彩而影响医疗决策,看病就成了负担,质量和安全就成了不确定因素。


医患纠纷中医务人员扮演了什么角色?


10年前,我们行业的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在医方。并认为,从医患关系来说,主导方面还是医务人员。患者有病投医,是充分地相信医生,如果医生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服务,减轻痛苦,使群众享受到良好的服务,绝大多数病人是抱有感激之情的。个别人不了解情况,不理解医学的特点,甚至无理取闹的情况也有,但绝对只是极少数。


相反,如果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不高,医患之间沟通不够,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承担经济和精神负担,就不可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随后他还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题目就是“解决医患矛盾关键在医方”。一时遭遇业内医务人员的强烈不满,以致抨击。


扪心自问,我们一直在为改善医患关系而努力,更寄希望于外力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可事实证明外力的作用是如此有限,以致一次又一次让人怀疑,甚至失望。世上没有救世主,要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如此看来,我们曾经的行业领导不是有先见之明,而是看得很透很远,直到现在他的观点虽然依旧是刺耳和令人浑身不自在,但却还是那么振聋发聩。


医生是人还是神?


医媒关系观察者,资深媒体人,前都市报执行主编梁千里先生在《No zuo no die?医卫宣传五大败笔》一文认为“医生的黑形象最开始是医疗系统自己黑出来的。”


他分析医疗系统先进典型宣传稿子的共同特点是1.从不出错。2.药到病除。3.包治百病。4.以苦为乐。5.赠医施药。认为正是这种宣传造成了患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经过这些宣传稿子的打造,老百姓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好医生形象呢?不眠不休不用吃饭、24小时随叫随到、药到病除而且还是管所有病,还能免去费用甚至伸出援手!现实就是这些宣传吊高了百姓的胃口,把医生拔高至“医神”的境地,也很容易让医生被攻击。


可直到现在这种宣传依旧,很多大夫还很乐于接受。这真是好大夫?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吧?!


梁先生的观点初看吓人一跳,疑为胡言乱语,细读分析鞭辟入里。这真是当局者迷,傍观者清啊。又有谁能说得清医疗系统还有多少自己黑出来的东西呢?


医生是纯粹的行业,纯粹的医生是看病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心为病人服务,不被社会的东西迷惑丧失信念。不能纯粹的行医,医生是不会快乐的,病人也同样不快乐,社会也就不快乐。医生是人,不是圣人,也不是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误导。直面伤医潮,我们必须使医者走出自黑和他黑的误区。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