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872年),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在清朝历史上,曾国藩可谓显赫一时,他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拜相封侯,位极人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钱穆先生语),《曾国藩家书》已成为中华传统教育的经典,“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的教育主张仍沿用至今。 曾国藩是一名优秀的家长,在他的培育下几个儿子各各出色。具体来说,他培植的家风有以下几个方面: 孝,是对长辈的态度:恭敬顺从。友,是对平辈的态度:善意仁爱。一家人若以孝友态度相处,则家庭兴旺。 曾氏家书中出现得最多的两个字,即勤与俭。与如今太多人追求物质享受形成反差。 古往今来,读书应是接受教育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与学业相比,曾国潘认为心灵的活泼与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曾氏在指导儿子求学的时候,总是强调一定要以轻松的心情读书,从读书中求得快乐。 一个家庭家族不是孤单地存在于社会上的,与邻居相处是否和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幸福。 民间流传着曾国藩教育十法,现今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曾国藩教子十法 一省:爱身当如处子;守心重于一切;定力从守志中来;识人与识己同重 二静:喧嚣声中有极静;行事之前需冷静;养得胸中一恬静 三勤:勤敬兴家;勤俭相依;吃苦趁早 四和:家和万事兴;需交真朋友;宽恕是美德;勿怨天尤人 五诚:真纯需有法;人生求心安;权术莫若诚 六学:读书要读经典;一不尽不读新;学校贵在坚持 七明:思维模式很重要;修炼需用实际磨砺;向远看向下做;善于抓住重点 八挺:不妄自菲薄;不妇人之仁;不瞻前顾后 九趣:生机不可无;情趣不可无;韵味不可无 十恒:看重过程,看淡结果;做便做好,玩也玩好;战胜自己,持之以恒
更让人吃惊的是,曾国潘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原来,人的本性,是喜荣厌枯、好逸恶劳的。人上进的第一推动力,多来源于对生存环境改变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赢来环境的改变,也同样赢来事业和成就。如果生存环境很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进的推动力便不够强大。正因为如此,“从来纨绔少伟男”,便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再则,人性脆弱,易受诱惑。钱财多了,则诱惑便多,易让人萌生邪念。若涉及坏事,为非作歹,小则害一身,大则害一家一族。曾氏说得好,儿子若有用,没有祖上家产也会自己找饭吃;若无用,家产再多也会败光。这种不留钱财给子孙的观点,实在是大智慧。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个良好的家风对家庭的影响是长远的,可贵的是,曾国藩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口头上,他很注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反观现在一些家长,一天到晚都在教训儿女,也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但大多事与愿违。这其间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本人没有以身作则,或以身作则的力度不够。如我们的家长都督促孩子读书,但自己却不爱学习。教育孩子要诚实,但自己弄虚作假。希望孩子敬业,但自己对待工作马马虎虎等等。这样如何能营造出良好的家风?所以,当你一直苦恼着教育孩子烦恼多的时候,不妨多借鉴前人的经验。 教育百师通综合整理自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以及网络,转载请标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