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炕粑”记忆|槐荫风情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5-09-25
                                                 “火炕粑”记忆


     从外地出差回来,朋友说请我吃饭,为我接风。我欣然应允。
    
     来到“故乡老屋”,几块琉璃瓦彰显“老屋”“旧姿”,其他均与别的饭店无异。这是什么“老屋”?纯属商业嘘头。


     既来“老屋”,当然得点“老屋”的时令菜了,什么“马齿汗”,野芹,野韭之类的野菜是上了满满一桌。大家在野菜的香味中推杯换盏,异常高兴。朋友问我吃什么主食,我言明吃饱了。“吃‘火炕粑’吗?”“火炕粑”? 好熟悉的名字,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那圆圆的,薄薄的,用麦粉做的,在烧柴的灶里“炕”出来的“粑”吗?

      在等待“火炕粑”的过程中,我边比划边询问着朋友,仿佛记忆一下子回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我们国家农村还是合作社,大多数家庭都是缺粮户。我家兄妹五个,加上父母与奶奶 ,八个人就靠父母两个人挣工分。记得每次生产队分粮食的时候,我们家总是拎不回一点,白花花的小麦粉就更少的可怜。年幼的我常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总是分那么点粮食呢?”爸妈总是拍拍我的头笑着说:“等你们长大了,挣工分了,就有粮食吃了。”

   虽然当时我的梦想就是快快长大,挣工分,多分粮食,可现实还是每天围在母亲灶台前,看母亲给我们做香飘四溢的“火炕粑”。由于小麦粉不多,母亲常常是做两个纯正的小麦“火炕粑”,然后在小麦粉里面掺一些麦麸,做成“火炕麸粑”,还做点“糠粑”(就是现在猪吃的那种米糠)。不论是“火炕粑”,还是“火炕麸粑”,甚至是“糠粑”,母亲都会在锅里烙个半熟,然后放在柴灶里“炕”,那样“炕”出来的“粑”香脆,酥口,好吃 。我是嫌“火炕粑”熟得太慢,间隔一会就去灶里翻翻。母亲会说:“去玩吧,熟了就叫你们。”

    “吃‘火炕粑’了!哥哥姐姐吃'火炕粑’了!”母亲每次总是第一个把那“火炕粑”递给我吃,我猛地咬一口,虽然烫嘴,也不觉得,只闻得满口“粑”香,幸福感充满全身。哥哥姐姐们就吃“火炕麸粑”,他们说比我的“火炕粑”难吃,太粗糙,也没多少香味。二哥总是嚷嚷着要跟我换,我只轻轻咬了一口就不答应换了,我的“火炕粑”多香啊,多细腻啊。父母与奶奶吃的是“糠粑”,看着黑糊糊,更加粗糙,可他们为什么吃得那么香甜呢?

    后来,年岁渐长,家境渐宽,我们兄妹也相继长大成人,母亲也老了,也没有人要吃“火炕粑”了。

    “快吃‘火炕粑’"!朋友推我一下,桌子中间已经放着一篮“火炕粑”了,都切成了三角形。我夹了一块放进嘴里,不脆,亦不香,再也没有当初的那个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