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宣青花破壶

 yanmin1 2015-09-25

    我们会尽力收藏一些破壶、破碗。原因很简单:(1)朋友们要跟着我们买瓷器。这个责任不能负。我们说瓷器没什么好的,真假难辨,还不如买黄花梨等原材料的。他们说,还是想买瓷器。没辙,必须找一些标本让他们自己去掌握鉴别方法;(2)家家厨柜里都有磕碰过的现代瓷器,即使不会看老瓷的人,将家里现代瓷器的磕碰处与老瓷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区别;(3)市场上残破瓷数量要远远少于博物馆的图录。残破瓷比图录提供的信息更多一些。

永宣青花破壶
    业余收藏者请专家鉴定时,有时会遇到讽刺挖苦。并且讽刺挖苦的内容多数指向“妄想发财”之类的。实际上有些业余收藏者已经不需要“发财”了,至少这辈子肯定比专家有钱。他们也就是鉴别能力差而已,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然的话,他们不也成了专家了?大多数专家或行家学瓷是从瓷片开始的,从残损处看胎质是没有任何困难的,这些朋友自己掌握鉴定知识后去买完整器请人鉴定,可逃脱讽刺挖苦的厄运。

永宣青花破壶
    这件瓷器经过两次破损,经过两次粘接。第一次破损与粘接的年代,大约在清朝或民国。破损处在壶流,当时整个壶流破损成几块,按照老法粘接(糯米汁加鸡蛋清加XXX调成的粘接剂)。这种粘接的合缝状态较好,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视。

永宣青花破壶
    上下两照片分别是壶流下部及上部破损处的粘接情况。
永宣青花破壶
    第二次破损及粘接年代,大约在解放以后。中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古董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代表物,于是一些古董就被当作实用器使用。使用过程中,难免破损,使用者就在破损处用化学胶水粘接。这种粘接的合缝状态不好,一眼就能看出。近十年有过古董粘接经历的人肯定知道,用“502”或“哥俩好”等化学粘合剂粘接破损瓷器,难度也不小,主要是粘不平整。

永宣青花破壶
    底部还有一些老磕。麻仓土的老磕与明砂高龄的老磕有些区别,与近现代瓷器的磕碰也有些区别。

永宣青花破壶
    明清老瓷器的胎骨,看上去很油,很莹润。

永宣青花破壶
    青花的墨韵表现(渗青)是一个很难仿的特征。

永宣青花破壶
    苏麻离青的铁钴斑有三种状态,其中以“流动状的黄褐结晶斑”及其周围伴生的“晕散状的褐青结晶斑”最为难仿。真品的状态可参见台湾故宫的研究论文中的照片,赝品状态可直接到地摊上去观察。
永宣青花破壶
    古玩界通常说,明代瓷器的釉很肥厚。中国的某些词汇带有相对概念,实际上很难把握分寸。什么叫“肥厚”?我们把这个概念通俗化,“肥厚”指的是瓷器上积釉处的青花,看上去像蓝宝石似的。这种说法也许不准确,但操作性很强。

永宣青花破壶
    永宣难分。我们开始时判定这件瓷器为永乐瓷器,理由如下:(1)永乐青花晕散比宣德的严重;(2)没有明显的橘皮纹;(3)永乐青花极少见款,而宣德青花多数有款。但是当我们当把这件瓷器判定为永乐执壶时,麻烦就来了。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永乐青花执壶常见的有两种器型。

永宣青花破壶
   一种是曲带柄下部附近装饰三颗乳丁。很奇怪的事情是,所有的主流拍卖公司推出的永乐青花执壶都是这种器型,几乎所有成交的也都是这种器型。这是保利拍卖1012年春拍的拍品。

永宣青花破壶
    这是景德镇出土的永乐青花执壶,据文字说明,也是曲带柄下部附近装饰三颗乳丁(参见《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官窑瓷器》一书)。据专家考证,这种装饰三颗乳丁的器型与洪武执壶器型相似,为永乐早期器型。
永宣青花破壶

    另外一种是两头如意柄,柄的两端呈现如意形状。这两件是景德镇出土的永乐青花执壶,都是两头如意柄。奇怪的事情是,这种器型的永乐青花执壶从未在主流拍卖公司出现过。可能主流拍卖公司还没有时间细读考古最新成果,还不认这种新器型。
永宣青花破壶
    这件破壶是曲带柄但不带三颗乳丁。永乐青花精细,宣德青花粗犷,从这点来看,这件破壶又应该判定为宣德青花执壶。我们很希望这是件永乐执壶,但很可能事与愿违。

    现在的出版物,藏品往往是一个侧面的照片,文字说明中没用的一大堆,有用的没几句。并且,新出版一本书籍,就推出几种新器型,或者旧器型换个角度拍照及文字说明换种说法,业余收藏者不得不买新著。我们几乎买了所有国内外有关永宣青花的出版物,最早买的书籍已经绝版,旧书都升值很多。无奈啊,真的无奈,淡定啊,必须淡定。这就是我们劝朋友不要收藏古瓷,收藏黄花梨等原材料藏品的原因:古瓷收藏所花费的信息收集时间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