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情对佳作100副赏析(一)

 三槐世家馆 2015-09-25

无情对佳作100副赏析

丑时

 

 

前 言

  

    以民国为界,百年之前的无情对作品也就二三十副吧。我把它们叫做“无情对原生态时期的代表作”。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就已初成气候的一个联种,穿越100年的时光隧道,抵达了现代,带给了我们关于无情对的初步印象与认识。

  到了网络时代,无情对创作开始繁荣,一批新的佳作也冒了出来。这就使我产生了类似于遴选《清联300副》的念头。的确,我们需要一批经典,来代言这个联种。

  更为迫切的是,在“原生态”无情对作品的传承过程中,也传递了很多的认识误区,使无情对的赏析一直处于浅薄、狭隘,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没有形成科学的审美价值观。笔者希望通过对精选的100副无情对的赏析,在扭转这一现状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说得更深一点,在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无情对理应成为我们神会先人,会心一笑的一个小小窗口。

 

001
  
树已千寻休纵斧 [未知
]
  
果然一点不相干 [张之洞
]

赏析:
    果然一点不相干!如果说无情对也有一句广告词,毫无疑问就是它了。
  
这副无情对,出句有多个版本,“千寻”之外还有“半寻”和“半枯”之说。
  
从纯技巧来看,此作主要由“果”“干”二字的借对而获得成功。从小类工对的角度来看,作品并非“完璧”。然而,正是因为对句“果然一点不相干”在成功实现无情对仗的同时,还恰好概括了大部分无情对的常见特征,而稳居佳作第一把交椅。张之洞也因此被人讹传为无情对的创始人。其实,只要稍微考证,就可发现:只能说张之洞是无情对在清末兴起时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积极的实践,为这个联种的崛起发挥了实质上的首倡作用。
  
联如其人,联可窥人。无情对,既固守对联的对称之美,又有条件地极力追求不对称之美,并将它们和谐统一于同一件作品中。非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有强烈创新意识者,而不能擅之。由无情对,亦可窥张之洞人生之一豹。张之洞一生,无论是理政、兴学,还是办实业,都很讲原则,而又极灵活。他的《劝学篇》提出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在广东主政时,为了筹措资金干大事,敢于恢复朝廷已禁止多年的民间赌博。这等人才,玩无情对是高手,也就不奇怪了。
  
“果然一点不相干”,也奠定了无情对作品“主题不相关”这一主流风格。张之洞的应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一百多年来,它在扬起无情对鲜明旗帜的同时,也误导着传承者们以偏概全,把“主流”当“本质属性”,严重制约着无情对的发展。


002
  
陶然亭 [张之洞
]
  
张之洞 [李文田
]

赏析:
    整词借对,字字工致,义远而类较远,是五言以下无情对中的代表作。
    此对中,“陶”字由形容词“快乐”转义为了名词“姓氏”之意。这说明,改变“出句”中字的词性和含义的方法,为前人所选择过。但时至今日,人们更习惯的是利用“对句”中的字词来做文章,使创作空间远未得到开掘。

  
作品相传为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宴客时所出,工部侍郎李文田所对。有名有姓有细节,可信度较高。但我相信张之洞在出句时,心中是很可能有预谋在先的。可以预谋,这是无情对创作的一大取向。

 

 

003
  
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赏析:
    杜甫《蜀相》中的“颈联”,我认为,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优秀无情对。这一拔,会出许多人意料。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1、从现代语法角度看,上下句结构有天渊之别,在唐代律诗中,此等对仗,非常异类;2、从“朝/顾”、“开/频”、“臣/下”等字组的多处借对或变词性对来看,手法运用是丰富的、覆盖全句的。虽然“开/频”、“老/天”不是很理想的小类工对,但已非常难得。(当然,有些跨词性的情况,在普通对联中很正常,没必要以借对看待。)
  古人对仗,并无现代语法,实则是以字为单位、以对类为法度(与无情对血缘更近,呵呵)。故而,借对在古诗中常见,最终在清末对联中出现很频繁。借到极致,无情对萌生。杜甫是唐代诗人中较频繁使用借对手法的代表。其另一作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中的“七十/寻常”就常被用来作为经典的借对手法运用之例。擅于借对的诗圣,最终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个准无情对佳作,也就不奇怪了。

 

 

004
    鸡冠花未放 [叶广文]
  狗尾叶先生 [某生]

赏析:
  这是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的学生嘲先生叶广文的一联,公认的最早的无情对之一。
  
该作借对精彩,尤以“叶/花”、“先生/未放”为精妙。在特定的情境下,讽刺辛辣,令人捧腹。
  
无情对仗本身就是幽默而颇值得玩味的,加上诙谐的表意,可谓锦上添花。此为成功一例。
  
值得注意的是:先绣好“锦”,才谈得上添“花”。在无情对的创作与欣赏中,有很多朋友不能正确看待“锦”与“花”的辨证关系,在机巧的运用上缺乏认识和把握,而一味追求句意上的俏皮与搞笑。其结果,往往成了“麻布袋绣花”了。有时,连麻布袋都不是。

 

 

005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李东阳]
赏析:
    此作出于明代的《古今谭概》,相传为李东阳所作。机杼与上句略同。
  
分析:“阁下”对“庭/前”、“先生”对“始/放”为借对,叠加“异步”手法;“李/花”属借对。3位下转;5位下变。
  
这是手法运用最丰富、全面的五言范例,是老无情对中最为精工者。堪为理想的教学例句。

 

006
    树已千寻休纵斧 [未知]
  
萧何三策定安刘 [李文田]
赏析:
    与“果然一点不相干”相比,此作手法相似,但“萧/树”等更显工致。在有张之洞的对句在先的情况下,还能得以流行,自有其独特魅力。
  
该作开了人物姓名入无情对的先例。更重要的是,在用典、化典方面开了无情对之先河。谁说无情对一定要与普通对句大相径庭?一定要往俗语、口语方面作选择?一定要一庄一谐?
  
此作以史笔评西汉之事,是雅出雅对之代表作。
  
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这是无情对的本质属性,是真正的“无情味”。如何创作与欣赏无情对,此作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007

    三星白兰地 [未知]
  五月黄梅天 [未知]
赏析:
    两组词成功借对,字字小类工对。2位上转。
  
外来词入无情对,这个是很有代表性的。借对成功的关键是“义类要远”,土洋相对,往往可以很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这方面还大有可为。

 

 

008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赏析:

    这是靠1-2个词借对,使整句无情效果突出的典型例子。手法运用情况为“石/砖”下转;“先生”对“后/死”借对,同时异步。虽然句子的前4字没有加诸造无情手法,但无情效果已非常突出。这是因为,每一个字、词,是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句子无情味就出来了。
  
所以,无情应对,要以句子流畅自然高质量为第一选择,无情手法的覆盖率为第二选择。有时候,“直对”也是上策。
  此作的出句,有一定捏造痕迹。怀疑为先有对句而设计的粗糙的出句。因为,“细羽家禽”的说法,不太符合文人的一般创作习惯,罗嗦之极。当然,也不排除迂腐之极的酸秀才干出这样的事。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先有对句,造出句时,也要以句子流畅自然高质量为第一选择。

 

 

009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比008句直对得更多!此作唯一使用无情手法的地方,在“功/热”的双转(变)。以1/7而影响全局,可见,无情创作可能更多从局部着手,但最终要看整体。
  
此作还有一个特点:出句俗,对句雅,而一样可以很方便的感受其无情味。所以,所谓“出句要雅,对句要俗”仅仅是一个经验总结。如果作为定论来遵循,则谬矣。
  其实,这是个进入“争鸣区”的句子。“功/热”按普通对联要求,本身也可对仗。如此,则为意境大相径庭的纯诙谐联,而非无情对了。

 


010

    乃武归天
  
斯文扫地
赏析:
    此作妙在“斯文/乃武”的精妙借对,故流传甚广。杨乃武一介书生,命悬一案,真是斯文扫地!故上下句又是密切关联的。可见运用同样的手法,对出的作品虽然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但主题却可能相关。而且,是清末的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范例。
  
围绕同一主题,我把这类无情作品归纳为“神不散”,以区别于“风马牛不相及”一类。很显然,把“果然一点不相干”理解为无情对的本质属性,是片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