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

 江山携手 2015-09-25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

蒋自立

2014年8月26日转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我教育生涯的引路人,最初读他的书是相当薄的《相信孩子》,案头书是语录式的、他的《教育的艺术》,一生追求的是建立自我教育新论。这,有他的强烈的影响。

    今天,我向各位介绍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进行自我教育的。在苏霍姆林斯基那丰富的教育著作中,我们发现,“教会少年自我教育”,始终是他理论上的追求,也是他对自己25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他把“自我教育”提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真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的高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阐述。

他说:“我十分坚信,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比起组织星期日的消遣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要困难得多。比起直到少年走出校门沉醉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空气之前抓住他的手不放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也要艰巨和复杂得多。惟有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这些困难。我在学校里干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已使我对此确信无疑。”

    他认为,放任自流的教育和抓住不放的教育,都不能算真正的教育。他还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懂得一个真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教育规律之一;要这样教育小小年纪的人,让他拥有他付出昂贵代价得来的精神财富。这代价就是奋发努力,就是克服困难。学校教育的最初步骤,实质上就是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事业本身固有的、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苏霍姆林斯这里所说的“最重要的教育规律之一”,指的是学校教育内部的规律,它函盖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谈自我教育,总是把它和有生命力的集体教育放在一起来论述的。

    他说:“个人和集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对个人的教育,就谈不上集体的教育力量,而对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这里他再次从教育概念的含义上加以阐述,从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内涵。当然,这个观点,与加德纳提出的“实现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重现个人教育,才有真正的集体教育;而对个人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激发个人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国的教育曾经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我们的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也充分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经验的普遍意义,我们追求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教育主体,这种自我教育集体的基础应当是个人的自我教育。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一些令人困惑和忧虑的局面——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同时存在否定或忽视集体教育的倾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正确处理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方面,显得问题比较突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这种集体的内部生活,是从一个人的独特性引起人产生仿效的愿望开始的。我们学校最关心的是,要使得集体里能成长起具有鲜明个性的人(A.B.卢那察尔斯基语),让他们能够影响其他的人,使这种影响在活动中为集体树立一个榜样。任何一个基层的或全校的集体里都有许多具有突出的个人天赋、能力、智慧和才干的人。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让这些个性特点通过坚定的意志、高尚的自尊感、强烈的志趣和正当的自爱心表现出来。”他把自我教育看作是“集体的内部生活”,这是一个重要观点,不要脱离集体教育来谈自我教育;他所关心的是“使得集体里能成长起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种个性能够影响集体中人,能为他人树立榜样;要让这些个性特点表现出来。他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克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中的摇摆偏颇,应当是很有启迪的。

苏霍姆林斯基谈自我教育,总是把它和有生命力的集体教育放在一起来论述的。

    他说:“个人和集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对个人的教育,就谈不上集体的教育力量,而对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这里他再次从教育概念的含义上加以阐述,从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内涵。当然,这个观点,与加德纳提出的“实现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重现个人教育,才有真正的集体教育;而对个人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激发个人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国的教育曾经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我们的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也充分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经验的普遍意义,我们追求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教育主体,这种自我教育集体的基础应当是个人的自我教育。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一些令人困惑和忧虑的局面——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同时存在否定或忽视集体教育的倾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正确处理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方面,显得问题比较突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这种集体的内部生活,是从一个人的独特性引起人产生仿效的愿望开始的。我们学校最关心的是,要使得集体里能成长起具有鲜明个性的人(A.B.卢那察尔斯基语),让他们能够影响其他的人,使这种影响在活动中为集体树立一个榜样。任何一个基层的或全校的集体里都有许多具有突出的个人天赋、能力、智慧和才干的人。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让这些个性特点通过坚定的意志、高尚的自尊感、强烈的志趣和正当的自爱心表现出来。”他把自我教育看作是“集体的内部生活”,这是一个重要观点,不要脱离集体教育来谈自我教育;他所关心的是“使得集体里能成长起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种个性能够影响集体中人,能为他人树立榜样;要让这些个性特点表现出来。他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克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中的摇摆偏颇,应当是很有启迪的。

    我的观点是,教育有两种主要形态,自我教育和非自我教育。非自我教育即父母的教育、集体的教育等。这里涉及的问题是社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不言而喻,是后者。我盼望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做法,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首先,他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出发,认为必须使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他说:“人们称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为困难年龄期。在这个体力、智力、道德意识蓬勃发展的时期,教师面前也会出现许多困难。惟有在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会在一起的情况下,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是个人智能,道德和社会意识的自我肯定的年龄期。在这个年岁上,学生精神上的正常发展,取决于他在集体人际关系和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在智力生活中、在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自我肯定的深刻程度。只有当少年不仅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而且学会仔细观察自己时,只有当他不仅渴望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渴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只有当他心灵的力量集注于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完善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谈的是精神生活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少年已经认识许多东西,懂得许多东西,但却不认识,不懂得他自己……教师应经常地去提醒少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要好好去想想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未来。但为了让一个人去沉思自己的未来,他就应当在自我教育方面有所作为——接受某种考验,检验自己的力量,锤炼自己。”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教育、自我锤炼,这是青少年教育中最困难、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教育决定教育的成败。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理想自我”概念的确立,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中一个最微妙的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最难于捉摸的领域就是“自我认识”。他认为“人生的睿智就是认识自己——当然这里指的是正确的认识。顺便说说,自我教育也是由此开始的。这是一个人一切激情和理智的最精确的交叉点。”教育家说自我认识,心理学家讲自我概念态度系统,讲自我实现,从不同的两个方面想到一块儿去了。

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呢?这方面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果从内容上分,包含这些方面:

    1、认识自己的个性。他认为“教育学,无论是作为教育理论还是作为教育实践,对人的个性都还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里指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才能的形成,是理想、兴趣、志向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者最困难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道德核心、树立理想、永远对坏事怀有毫不妥协的旺盛的斗争精神、养成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能独立辨别方向的本领。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道德品质,一个人有了这种道德品质,他就能成为对别人产生良好影响的源泉,就能自己教育自己,而且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加巩固。”“在少年时期,了解自己的个人爱好具有很大意义。每个少年都能认识到他学习一些科目的能力强,学习另一些科目的能力差。”在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十多年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区分了智力的七种形式,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能力单独作为一种智能被提了出来。这不仅从心理学的成果方面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及其经验的科学性,而且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原因,使个性(性格)教育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2、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义务心和责任心,是一个人道德心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的道德意义恰恰在于要使您感到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只有在用自己的双手、思想和意志创造出来的事物面前凭借自身的经验领略到惊讶之情的人,他的心灵才会产生负有义务的情感体验,才会具有意识到自身责任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是自我教育的目的之一;而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途径,在于认识自己的创造及成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他还说:“当我需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力量、他的特征和才能时,我就要设法在集体里造成这样的相互关系,使得我所要了解的这个人感到他对别人负有重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在他负有责任和义务中才能表现出他有什么能力。”这里他提出了认识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这个人的义务心、责任心的统一,而且是要放到集体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只有在他负有责任和义务中才能认识一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这些经验是很宝贵的。

    3、认识自己的尊严和情感。

    在自我教育中,情感体验处于一种重要的中介地位。“自我教育有道德、劳动、学习和体育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为自我教育的全部过程是头脑和心灵的复杂活动的统一,是感情和信念的统一。”“我们认为,掌握感情的语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原理。我们教会儿童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具有体贴他人各种情感和欲念的能力。我再说一次,只有不仅用肉眼观察世界,而且用心灵观察世界的人,才能成为接受教育的人。如果心眼又瞎又聋,那他的肉眼也会什么都看不见。情感上的蒙昧无知必然产生淡漠冷酷:有时,一个人在人群中会感觉到自己有如置身荒漠。”

    在情感体验中,对自己独立性和尊严感的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朋友,请记住,要想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用语言非常细致地触动学生最隐秘的心弦——荣誉、尊严和高尚气度。”“自我尊重、体验到自尊心,是意识到自己成长过程的美好伴侣。只有在受教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导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样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摘掉一朵玫瑰花时,不可抖掉那颤动欲坠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容许采用粗鲁的、‘强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我想把自尊心称为儿童的知识修养。这是心灵上的软弱性,它随着思想、动机和意图的纯洁性而增长。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学校中最有意思、值得十分重视,但可惜又很少研究的一个问题,我指的是儿童的脑力劳动,更确切地说,是这种劳动在情感领域中的反映,也就是理智感。自尊心产生于明快的理智感,产生于认识所带来的快乐。儿童知识修养的源泉,就在于这种明快的理智感之中。如果学习是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进行的,学生就会变得对自己漠不关心、毫不在乎,那就谈不上自我教育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的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感之火,不使它熄灭,因为,一旦熄灭后再要点燃是很困难的。”这里他谈到了许多概念,情感体验,快乐的情绪,明快的理智感,自我尊重,自我教育,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得在自我教育研究中,自尊情感的培养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总之,学生能尊重自己,珍惜你对他的每一句评语,就是播种自我教育种子的土地已经翻耕好了。这时,你可以教他怎样进行自我教育,你的教导是不会落空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快乐的情绪,明快的理智感,强烈的自尊感,关注学生日常的情感体验。

    4、认识自己的良心和羞耻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心、羞耻心、责任心、义务心,是自我道德教育的四个基本范畴。除了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外,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应当时时关注自己的良心和羞耻心。良心是正面的,事先的,是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规范去行动的内驱力;羞耻心是反面的,一般是事后的,是一旦自己违反了或者未能按道德规范去行动时的一种情感体验,脸发烫,心剧跳,情绪不安,内疚,悔恨。良心和羞耻心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相辅相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使他的良心警惕地为他的行动站岗放哨,就必须使他有一颗精细的心灵。我们是从起码的道德修养开始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的。”“我认为,让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早期就尽可能多地单独劳动,让他的良心成为自己唯一的内驱力和主宰,是自我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要善于在没有任何人监督你和无需向任何人报告的时候,成为一个坚定和勇敢的人——可以说,这就是自我教育课。”这就相当于我国一个传统的道德概念——慎独。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为什么能慎独、守节,就是因为有良心在起内驱作用,有羞耻心在起抵抗作用。这用心理学语言讲,就是有很坚强的自我监控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这是使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的四个最重要的源泉……一个人的良心,只有在他有羞耻心的基础上才会在人的心灵之中存在。良心,这是几倍于体验和感受的认识。羞耻、责任、义务、奉献就是从这一举动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羞耻心的作用,这种羞耻心除了对坏人坏事批判中产生外,往往产生于犯了过错以后的少年的心理活动之中,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借犯错之机,培养他的反思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对错误的原因及后果产生愧悔交加的体验与认识,达到不再重犯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误往往是一种教育的契机和教育的资源,从中产生出羞耻心和良心,就能强化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羞耻教育。

    而惩罚的作用却却相反,所以苏霍姆斯基说:“惩罚不能唤起自我教育。儿童在受到惩罚时把它视为报复,视为整人,至于他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用谙熟人心的明哲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惩罚是对人的良心折磨的解脱。……教育自己——意味着善于体验良心的谴责。教会儿童凭着自己的良心深刻内省,也许是教师使命中最复杂艰难、最折磨人,却是最令人欣慰和幸福的事。教育的奥妙和高明,恰恰在于教会人自我惩罚。在教师的这种教育智慧中,蕴含着人对人最强的‘驾驭力’。”“我坚信,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这一信念不是书面推理的结果,而是多年实践的总结。教师同志们!我要声明一下:这里谈的是儿童,是对孩子的惩罚问题。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就不会有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这是因为惩罚已使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而良心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如果良心在沉睡,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受了惩罚的学生就会想:我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我已经受到应得的惩罚。”这是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在我国,人们对这个问题不一定认同,而且体罚、心罚现象严重存在,实在是一件令人忧虑和悲哀的事。

    5、认识自己的意志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的实质是善于强制自己。这种能力深深扎根于人的自豪感:这是我的劳动,我在这里体验到了汗如雨下和磨出趼子的滋味,但我胜利了!不懂得什么是艰辛的自豪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要给真正的教育智慧下一个定义,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时懂得艰难事物的美。”“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体验到了他成功地克服自身弱点的欢悦,他就会开始以批判的目光看待自己,由此也便开始了自我认识,而没有这种自我认识,则不可能有任何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任何自律。不管一个小小年纪的人对懒散不是好事这个道理掌握得多么好,记忆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深,但如果这种情感不曾强制他管束自己,他就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精神生活来说,意志力又犹如磨盘的激流,精神教育,首先是自控能力的教育。”

    管束自己,控制自己,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劳动中的一个个困难,从中认识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在集体中,在影响和教育、帮助别人中,得到他人的评价,从中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他视自我”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他说:“这里讲的不是个人的自我教育,而是集体精神生活中极其微妙的一个方面,即学生之间在品德等方面的相互影响,道德财富的传递。集体并不是某种抽象的、无个性的东西。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它的生命力就表现在:一个人总在影响着另一个人,而这种影响又受到其他人的评价,他们通过评价为自己做出应当如何行动、如何处世的结论来。”“我们有这样一条教育信念:如果一个人不教育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人,不保护也不爱护任何人,不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那么,他本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可能成为一个难以教育的人(有多少这样难以教育的人从似乎非常美满的家庭里来到学校)。”所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弄清什么是自我教育,什么是自我认识,什么是个性,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集体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认识的思想和经验,比起作为心理学家的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的理论来,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学起来更亲切、更实用、更方便。罗杰斯(1951,1959)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自我认识与实际的自我是不一致的,重要的不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客观自我),而是“我觉得我是怎样一个人”(自我概念),关键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态度和方式系统。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认识”思想和经验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吸收了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的某些结论,但他的“自我认识”的内容系统自成体系。不过在这里,我们看到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目光和思维之光不约而同地交叉在一个共同点上,这就是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作用和意义。综合地、全面地学习教育家的经验和心理学家的理论成果,能使我们对自我教育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认识。

    很明显,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认识着重道德,而对自我智能没涉及,不能不说是个偏误。

那么,具体地怎样进行自我教育呢?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有很丰富的、可操作的经验。

   1、要让书籍成为自我教育的工具。

    什么叫自学?什么叫课外阅读?什么叫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课外阅读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

   首先必须确认并提高对自学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确认并提高对自学的要求,这有很大的意义。经验表明,自学的需求只能建立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人的行为中外界的刺激都表现为深刻的个人特点。从被小组活动吸引到被书本吸引,从书本到自己的科学知识领域,从知识到创造性劳动——这就是培养和自我培养自学需求的道路。”“自我教育这个概念包括:(1)充实个人图书,配置成套;(2)家里单独进行的智力劳动。如果一个人不去刻苦攻读,他就不能了解现代世界的文化,他在智力和情感上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自己生活在书的世界中。”

   其次要指导学生审慎和严格地挑选书籍。他说:“有材料证明:一位最热心的读者一辈子能读完的书不超过两千本。可见多么需要审慎和严格地挑选书籍,多么需要巧妙地为青少年指明阅读书籍的方法。”他主张“合理地限制少年期智力兴趣的范围不会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是使他们得到协调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这种合理的限制是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肯定的重要动因。”

    第三,要使阅读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激发出认知欢悦情感,达到“真正的阅读、独自阅读”的层面。“少年往往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就是深入思考读物的内涵。这是智力的竞技,这是对艺术珍品的享受。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考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人心和深思自己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怎样使聪慧和美好的书籍成为自我教育的工具呢?怎样做到使学生迷恋的不仅是磁带录音机和电唱收音两用机,不仅是跳舞厅和电影院,而且是聪慧和美好的书籍呢?少年应当学会阅读,所以我们建立了‘思考室’,在这里集中了几百本最聪慧和最美好的书籍。”“这是自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梯级,只有在人类的道德财富里为自己找到了榜样的人,只有渴望从人类历尽磨难、艰苦奋斗才获得的珍宝里学到点什么东西的人,才能登上这个梯级。”“在向少年建议读什么样的科普读物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最主要的是要使这种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激发出认知的欢悦情感。我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科学读物还没有入迷,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心灵的门径。”“我们认为,没有独立阅读的本领就不可能自觉地选择生活道路。为了使一个人兴趣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是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少年时期就要多读、多想、多探索;让智力生活同创造的、劳动的志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教育正是把课内学习的知识和课外阅读的智力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独立智力活动表明:确立兴趣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课外阅读,很多教育家都是把它放在语文教育的视野里来讨论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视野则要广阔得多,他把课外阅读作为一个人的教育问题提出来,提出没有真正的课外阅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的判断,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视野应当进一步拓展,应当关注学校及其周边的整个文化建设及环境建设;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手机阅读。

    2、组织关心他人、奉献给他人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精神生活里,还有鲜明体现着自我教育的一个领域。这便是关心他人,把自己一点一滴的劳动、智慧、毅力、知识、技能奉献给他人的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同学去带教低年级小同学)……他们关心的已不仅是让自己‘管教’的‘小学生’记住单词和正确念出每个句子,还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他们情不自禁地想使小不点儿们变得好上加好,因为在小不点儿们身上已倾注着他们的心血。这种愿望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深信,在每个少年身上使这种愿望成为一种精神需要,这便是教育艺术和技巧之所在。只有当一个少年在他人身上看到自身精神美的点滴反映时,他才开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少年对个性的这种评价特别敏感:他仿佛在用别人的目光审视自己。在自我教育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自我认知,其实质便在于此。如果在集体中没有高度严格的要求,没有对每个少年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的集体评价,他的自我认识也就无从谈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中,不是消极地谈“他视自我”,而且积极组织活动,积极开展评价,来促进少年借助评价这面镜子来全面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激发出自我教育的能力。他说:“十七八岁以前,一个人总感觉到自己仅仅是个受教育的人。只有别人来教育他,而他自己却不能教育任何人。他连自己也不能教育,因为他没有在与他人频繁接触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肯定。我深信,使少年成为比自己年幼的同学的教育者——这是德育中最复杂、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始于一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始于渴望在他人身上看到自身具有的美。”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仅仅向我们介绍一种组织形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是否都自觉认识到这些活动的灵魂是什么?是否自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认识自己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是否自觉地为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研究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这些活动都仅仅是载体,其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达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希望学生们能养成下列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1)要每天读书。你每天读书越多,你储备的时间就越多。

2)要善于听教师讲课。要做摘要笔记,对构架性问题进行思考。

3)早晨6点左右开始一天的学习,早晨搞带有研究性的脑力劳动。

4)要善于安排自己的脑力劳动。分清主次,把主要问题放在前面。

5)要善于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动力。

6)要严格选择打算阅读的书籍和杂志,善于限制阅读范围。

7)要善于约束自己。把脑力劳动放在第一位。

8)不要把时间花在琐碎的事情上。不要闲扯、虚度时光。

9)要习惯做笔记。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为将来储备时间。

10)要寻找脑力劳动最合理的方法。先思考、理解,再记忆。

11)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

1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交替进行,穿插阅读。

13)要克服不良习惯(如闲坐一阵后再学习,无目的地翻阅,睡醒后赖床)。

14)不要把今天的工作留待明天去做,养成今天事今天毕的习惯。

15)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脑力劳动,夏天也一样。

这里他提出的是“一般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实际上学习习惯还包括“各学科的特有学习习惯”,其内容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智育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德育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的教育的问题,一个自我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如果不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也就谈不上自我教育的问题。

4、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的源泉,在于把高度的自觉性和个人对各种现象、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感情评价统一起来。从一个少年的心灵深处所进行的理智和感情的过程来看,道德习惯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道德习惯是确立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由于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道德准则才能成为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和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尊感。……习惯使良心的这种内在的感召力变得高尚起来,而人的意识总是受感情保护的。……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他提出的道德习惯有:

把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做到底;

做工作只能认认真真,不能马马虎虎;

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帮助老、弱、孤、寡,不管这些人是自己的亲友还是“外人”。

使自己的愿望和道德上可以允许的满足愿望的权利一致起来。

绝对不允许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而使父母在某些方面限制或增加许多困难。

既要考虑自己的快乐、满足和欢娱,同时也必须顾及别人的需要。

不能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快乐而给别人带来忧虑和不幸。

不能隐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要有勇气把这些行为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认为需要告诉的人。

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他又另外提出一些道德习惯:

祖国是宝贵得无可比拟的。

记住你生活在人们中间,你不是你自己所想的那样,而是别人认为的那样。

独自一人时不做坏事、丑事,没有庸俗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让良心成为你行为的严格要求的见证人。

为别人做好事,你就得到了最宝贵的财富。使别人高尚的同时,亦会使自己高尚。

人类之美的最高体现是妇女,应当帮助妇女,即使为之去死。

不可沾染下列20种恶习:面对善恶无动于衷、懒惰、口是心非、阿谀奉承、逢迎讨好、缺乏主见、默认不真实的说法、坚持错误、自高自大、爱说空话、好撒谎、独自一人时行为不端、背弃正受到大家反对的朋友、不相信人的善良本质、伪善、幸灾乐祸、对弱者和无力自卫者残忍、嘴馋与贪吃、吝啬。

身上有恶习的苗头,要善于对自己毫不留情。

面对作恶的人,决不逃避。

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不论成败,都要昂首挺胸。

忠于祖国,奉献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些道德行为习惯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规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规范,也不是行为,而是习惯,只有把道德认识、观念、信念转化为习惯时,他才有可能是道德高尚的人。

5、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太快,加上数字化、信息化,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缓慢。美国专家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20年前美国的青少年心智成熟在15岁,而现在美国的青少年要到25岁心智才能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进程太快,小孩的动手机会和动手能力都大大减少了。在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2002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这样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所以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别人早成功,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劳动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警告我们:“必须使学校和家庭用劳动的气氛围绕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如果闲散无事,那么关于通过劳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极宝贵教导就会变成空谈。”为此,要求学生做到:

要记住:没有劳动,人就会退化,变成卑鄙可恶的生物。

看一个人的麦穗,就可以了解这个人。你的工作笔记本,就代表你,代表你的劳动,代表你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尽早开始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家庭,挣钱给自己购物。

劳动的美在于创造生活和美,并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才能。

一开始劳动就预见到它的结果。不怕单调,不怕困难。

从6岁起就开始做一件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要用劳动和创造来培育和发展你的能力。

开始了的事情决不半途而废,而要坚持到底。

要懂得,学无止境。要把自己培养成为能手,学会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要把劳动变成自我教育的一个领域(没有劳动中的自我教育,就根本不可能有自我教育),就必须使每个学生感到劳动的快乐,使劳动成为他们的一种创造活动。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是在劳动中开始的,这一过程要持续若干年,直到选定立志献身的事业为止。”

从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未来。劳动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但是今天我们学校普遍忽视这个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值得警惕;难道吃喝玩乐就能让民族复兴吗?

6、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在自我教育中,身体锻炼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使体育、智育、情感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统一起来,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体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使人的一切方面高尚起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建议:

健康意味着精神生活充实、情绪愉快和头脑清楚。你的健康取决于你自己。

要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和劳动。用露水洗脸,呼吸带庄稼香味的空气。

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做早操。夏天露天睡在院子里,谷草上。

坚持每天早晨用冷水擦身。在池塘里洗澡。冬天用雪擦脚和腿。

一天也不要间断体力劳动。

每天行走3千米到10千米。养成在树林、草地或田野上散步的习惯。

要使朴素、适可而止和节制成为你的座右铭,不吃过多的甜食,完全不吃纯碳水化合物,不吃过饱。

什么叫体育?广义的体育应当包括与学生身体发展成长有关的教育活动。体育习惯理应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安全自护习惯等等。这些是养成教育基础性的内容,抓好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除了少数是认识上的要求以外,绝大多数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中小学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劳动习惯、体育习惯、生活习惯和交往礼貌习惯等等,而这些习惯培养的核心问题则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自我肯定、自我认识的内驱力,进而培育起自我监控,自我管束,自我强制的内省力和意志力,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否则,我们的养成教育容易就事论事,抓不住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我实践自我教育几十年,结论是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自我教育史;自我教育点亮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