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极拳的丹田核心运动转至qq好友

 求知识书馆 2015-09-25

[转载]极拳的丹田核心运动  转至qq好友

太极拳是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是意气力的综合运动,陈氏太极拳在意气力的综合运动中又突出了它的刚柔相济的松活弹抖劲;螺旋缠绕的顺逆缠丝劲;轻沉兼备的和谐性;快慢相间的节奏性;用法鲜明的技击性;身心兼练的健身性。所以,我们不主张有刚无柔的硬架子,有柔无刚的软架子,有形无法的空架子,有法无劲的花架子,有劲无炁的僵架子,有炁无神的呆架子。要求在行拳时打出拳理来,打出拳法来,打出劲道来,打出气势来,打出神韵来,正如马虹老师所讲的:“要力争做到拳的外形、内劲与拳理三者完美统一”。具体地说:就是在阴阳哲理的指导下,既要外形规矩,又要形、理、法、劲、气、神六个方面协调统一。如何做到这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关键在于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方式。为了帮助大家便于学习修炼,特谈如下几点体会供参考:
      一、以丹田带动为核心的整体运作运动。即一动全身内外无有不动,无微不动,而这“一动者,丹田也”。如金刚捣碓第六个动作,当左掌下采,右掌上托时,走的是合劲(入劲),这时要收腹吸气松胯提肛,胸向右转,掤左肘沉右肘,右脚掌向上蹬劲,曲右膝形成支点,沉左臀翻右臀,左脚抓劲。当握右拳下引时是出劲,这时要呼气突腹,胸向左转,松胯沉气,沉右臀翻左臀,右脚继续蹬劲,左脚继续抓劲。当向上冲拳时(入劲),胸向右转,要收腹吸气松胯提肛,提右膝沉左胯,左脚抓地。当右拳下采时(出劲),这时要呼气突腹沉气,胸往前转,右拳下采,右脚下震,右臀下沉,左掌上托与右拳背相合,左脚蹬劲,反作用力向上,百会穴顶劲上领。这样第六个动作全过程形成两吸两呼的两次丹田鼓荡(膨胀与收缩),两臀的四次翻沉,胸腰两次的立体螺旋,最后震脚的三上三下对称和谐,气沉丹田,全身充满掤劲,充分体现了丹田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内动带动外动的整体运作运动。
       二、以丹田膨胀与收缩为方式的逆腹式呼吸运动。逆腹式呼吸通过胸腔和腹腔的胸胀腹缩,腹胀胸缩的膨胀与收缩运动,既扩大了胸腔的吸氧量,又引动了内气的顺畅运行和凝聚鼓荡,加大了腹压的膨胀收缩系数,收腹吸气时内气凝聚丹田(命门),突腹呼气时丹田(命门)膨胀发力,气贯四梢,气势腾然。正如王宗岳所论:“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三、以丹田内转为枢纽的螺旋缠绕运动。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技击攻防,引化发放中有实战功效,而且对于舒经通络,健身养生也有着特殊的保健作用。初学阶段,要先以胸腰的立体螺旋和四肢的顺逆缠丝牵动丹田螺旋运转,待熟练形成自然后,则形成丹田内转带动胸腰的立体螺旋和四肢的顺逆缠丝劲。如六封四闭一势起动时右掌的逆缠外掤,和丹田螺旋转动紧密相连,初练可手带丹田,久练后要丹田催手。
       四、以丹田鼓荡为劲源的运劲和发劲运动。无论是慢运柔化劲还是快发刚弹劲,都要以丹田转动鼓荡的方法来运作,如收腹吸气足下抓力劲聚丹田(命门),当慢运出劲和快速发劲时,要突腹呼气从丹田发放出蓄聚在丹田的劲力,这时下盘是自丹田发动经胯、膝、脚的向下蹬地的反作用力,迅速传导到周身某个关节的发力点,如背、胸、肩、肘、掌、拳、胯、膝、脚等。如单鞭的慢运柔化劲和青龙出水的快发刚弹劲,均要以丹田所蓄足下抓来之力为劲源,再通过胯膝脚蹬下去,靠大地的反作用力传导到力点和发力点,这样出来的劲才是整劲和刚柔相济之劲。
      五、以气沉丹田为重心的稳定平衡运动。气沉丹田,才能虚胸实腹,上虚下实,重心稳定。所以,打拳和跳舞正相反,跳舞总是向上提气,显的轻盈,打拳总要内气下沉,为的是重心稳定,下盘坚实。由于丹田内气内劲的转动鼓荡,对身体向外的发力点起到一种自我调节的对称平衡作用,实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以保持自身的中定不倚。如白鹤亮翅接斜行,是摔法,既要有离心力,又要有向心力,二者必须靠丹田来协调统一,在上盘双手向外发放时,下盘两足要在配合胸腰立体螺旋转体的同时,还要做到虚实转换的阴阳相济,方可收到放得出和稳得住的中定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