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1元=12*30*12*30=129600年,这就是宇宙终始周期数(摘)

 大成文献 2015-09-26

邵雍

 

邵雍,字尧夫,世称“邵康节”。邵雍擅长易学,据说来自陈抟老祖,但直接受业于李之才。与周敦颐寻求儒家“孔颜乐处”相呼应,邵雍追求老庄的“安乐逍遥”,这说明他和道家道教有密切关系,他自封为“安乐先生”,一生过得很潇洒,自云“平生不做皱眉事”。他的学说,在南宋朱熹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和承认。朱熹认为,邵雍之学关乎哲学的本原问题:“不推本伏羲作易画卦之所由,则学者必将误认文王所演之周易便为伏羲之易,只从中半说起,不识向上根原矣。”

朱震认为,北宋的象数易传承为:

1、陈抟(tuan)——(先天图)——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

2、种放——(河图、洛书)——李溉——许坚——范諤昌——刘牧

3、穆修——(太极图)——周敦颐——二程

 

一、先天之学

邵雍自称其象数学为“先天学”,那是为了要与他提出的“后天学”区别。在他看来,所谓先天,后天是:“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生死者,道也。”他认为,汉易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是后天,而先天为乾坤坎离。

所谓“先天之学,心也”,明确说明先天之学是心学,而“后天之学”则是由心所发之迹。准确地说,先天之学的“心”,不仅仅限于人心,首先指的是天地万物之心,乃至人心。《观物外篇》云:“天地之本,其其于中乎!是以乾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也。

先天学之心法,表现在先天图的读法就是皆以“中”为开始,太极是天地之本,天地又是万物之本。“万化万事生于心”的“心”,为天地之心,也是“心居人之中”的心。邵雍说:“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二、“合一衍万”的宇宙推演程序

邵雍以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依据,认为由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于是六十四卦齐备。他的八卦序列图,都是这种“加一倍法”的产物。

邵雍进一步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他也认为,太极在发动前,“神”与太极同归于寂,而一旦太极发动,“神”便成为气化流行的推动力。所以,他说:“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也。”至于“神生数”或“神则数”,可能来自于庄子天地篇中的“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此说认为万物形体未成之前各自都有一定的阴阳份额存在于混沌未分之“一”中。邵雍认为万物未形之前“且然无间”的份额就是万物各自的定数,而这种尚未分解的定数,正是“神”的作用造成的。有了定数,便能构成形象,有了形象便能发展成为实体的形器。任何形器都有生成必有毁灭,最终都会复归于气,而神寓于气中,故“器而变,复归于神也。”

三、“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

在理的问题上,邵雍同意二程所讲的天下万物出于一“理”的观点,但这个“理”在邵雍看来,其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数”。天地间一切事物正是依“理数”生成变易的,其生成变易的规律就是心法。

邵雍根据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辰,一辰有三十分为原则,提出了“元会运世”的时间计量标准。天地终始得一个周期就是一元。

一元    等于    12会;

1    等于     30运,

1     等于    12

1      等于    30

1=12*30*12*30=129600年,这就是宇宙终始周期数。

邵雍还在元、会、运、世后,加入岁、月、日、辰共八个单位,并将他们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个单位,如元之元,元之会,元之运,一直到辰之辰。依照他的观点,“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而在戌会时,人消失,而在亥运时,天地合,重开一个世界。

 

四、“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

邵雍的社会历史观,是其元会运世宇宙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邵雍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皇、帝、王、霸(伯)四种形式。皇——以道化民,尚自然;帝——以德教民,尚让;王——以功劝民,故尚功;霸——以力率民,故尚争。这里的皇帝,绝非指三皇五帝,而是“但用无为则皇,用恩信则帝,用公正则王,用智力则霸”。并且,他还在皇帝王霸下,又根据道德功力分层次,如皇之皇,皇之帝等。这种社会历史观,可能来自《老子》“道、德、仁、义、礼”的社会论影响。

五、“以物观物”

这是邵雍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他道家道教背景的反映

1、“以物观物”。他说:“不以我观物,以物观物。”因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则明,情偏于暗”、“不我物则能物物,圣人利物而无我,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

2、“观之以理”。他又说:“夫所谓之观物,非以耳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

这里的观物思想,核心就是“无我”。它强调要顺应事物本性,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参杂进去,即使在社会生活中也如此,因此,如果这样观物,就可以实现“安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