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缺失,书法界群魔乱舞!!!

 和佛同在 2015-09-27

1. 文化缺失之故 书法张扬做作

书法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修养身心的有效途径,是指向心灵、情感、道德、教养,而不 是指向肉体、行为、智慧、知识,因此能让人产生内在的感动。但当代中国书法,的确如西岛慎一所言,普遍陷入了过于追求表面形式的境地。因为文化缺失,只好用力地追求外在感官刺激,极尽所能地张扬、做作,重视外在的形式变化,重视技术性表现,忽视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作品的美感是外化的,并非真正由内在修养散发出来的气息。哪怕是学习‘二王’,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精神实质。而张扬形式的东西,难以做到真正打动人。

今天所谓的书法家门槛很低,书法标准被解构,处于失范状态,书法界整个都江湖化了。



2. 功利时代和展评  机制催生“炫技”?

今天的“眼球经济”太强大了,多年来,不少媒体将在米上刻字、倒立写字者都当成了天才、奇才,这对整个社会在书法上的审美“偏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另外,以前的书法家,他们写字只是附带产物,并不以此来功成名就,获得实际利益。他们本身就是学者或士大夫,并不专门为写一篇书法作品而写,后人也往往是从他们的平常笔墨中发现光彩的,譬如,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记雅集的文章。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就更是日常信件了。

当代书法的种种问题,跟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不无关系,本来大家都能很平和地看待书法,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以后,书法就变成了很多人觊觎已久、垂涎不已的成名之道。而且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大众,以为书协的领导们写出来的字,就必定是好字,就是‘钦定’的书法审美准则,将他们的字作为标杆。而随着一 些有真正国学功底的老先生离去,传统文化更加缺位,现在在书法界招摇过市的,还有几位是思想品德有高度,能让人敬仰的?又或者在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有真正修 为的呢?



3.书法有公认规范 涂鸦墨猪非“创新”

艺术需要个性,但有个性并不等于就是艺术。书法家必须在书写技巧、文化涵养上达到公认的规范,在此之上体现出个性,才能算数。楷书是书法家最 基本的修炼,否则,就像一个小朋友不会走路就开始跑步,肯定是要摔跤的,而现在很多人将这种“真摔”和“假摔”都当成了书法,整个书法界处于失范状态,创新就变成了某种炒作手段。

书法是有标准的,而且历来都很清晰。楷书中,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行书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都有公认的规 范。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精髓,千百年来,谁都要遵守。如果我们不讲这些了,就会变成乱来,涂鸦、墨猪也能叫“创新”。




4. “苦修”很重要 回归传统更重要

的确,个性的形成,必须靠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功力合二为一的,属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刻意为之就不是个性,而是表现、表演了。古人这么写,我偏不。那是个性吗?不是!那是逆反心理,投机取巧心理”。

但提高修养,并不是靠单纯地临写就能达到的。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每天要有时间静下来,像古人一样花工夫在读书、看帖上。心怀敬畏,心态不张扬,书读得多了,有了基本的功底,字还能写得差吗?真正学养的字, 不是光练就行的,而是整个人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的书法家就认得那么几个字,天天练那几个字,功利心很强,目的无非为了得奖、出名。

原题《文化缺失,书法已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