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兼容并蓄 读懂书法

 tjboyue 2016-04-14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非书法科班出身,也没有入室拜师,是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和追求让我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小时候还不认识几个字,每到春节看到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的春联,总感觉那是乡村先生书写的神秘符码,寄托着庄稼人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冀,从那时我就特别佩服能书写春联的先生们。我上到三年级,爷爷就为我铺纸研墨,为自家写春联。他常以“圣人不嫌字丑”勉励我,自然而然我对书写多了一些兴趣和热情。随后,我多年坚持为乡亲们、同事们写春联。也许是这种成就感让我对书法有了懵懂的认知和情缘。
  我原来练字的初衷是为写好春联,后来我才发现,写春联固然要有一定的书写功力,但书法并不像写春联那样简单。我刚工作时在商业系统从事文秘工作,因为有美术专长,还兼做些广告装潢,画些宣传画,书写大字标语和牌匾。这些大多用美术字,偶尔也信手写写手写体。由于经常和一些专业美术书法老师打交道,他们告诉我,我的字没有根基,缺乏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探讨和修炼。从那时我便开始对传统书法艺术溯本求源、寻根问底。当我叩开书法艺术的大门,开启与古人的对话时,我才发现书法艺术古老而神秘:商彝夏鼎,汉瓦秦砖,简牍碑碣,摩崖造像……这些目不暇接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书法艺术的深邃意境。这时我才明白,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传统中,只有去寻觅先人的书法思想、艺术风格、语言形质,才能找到现代审美和个人艺术价值取向的支点。


曹延生书杜甫《春夜喜雨》

  就在那时我下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先从楷书学起,将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碑帖临了个遍。不分昼夜、不计寒暑,就连在地委党校学习期间也不忘带上笔墨。这样,在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中,我感到了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再看到古往今来那些享有盛名的书法家的经典之作,无不为之感动和震撼,增强了脱胎换骨的内在动力,摒弃了原有的书写陋习及审美误区。懂得多了,见得广了,自然眼界宽了,为以后的创作、彰显审美情趣、打造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在我眼里,传统文化犹如横亘在心灵面前一堵神圣而庄严的城墙,试图逾越和寻求突围的方向需要有一个顿悟、碰撞、磨合、扬弃的艰难过程。盲目突围就会乱了方寸,迷失方向。书法家的任务绝不是对古代几种碑帖进行拼凑嫁接,也不是跟在时人后边如法炮制,而是围绕个人审美价值取向,让那些与主体心灵撞击的优秀作品围绕自己旋转,靠学养与顿悟的包容去打造极具个性的本来面目。书法好比人生,体验书法如同感悟人生,在茫茫云雾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在对书法与人生的诠释中摆正自己、放松自己,用一种参禅悟道的智慧和锐意进取的勇气不断超越自我。书若人然,字即我,我即字,适灵性,表意趣,得到天衣无缝、天章云锦的大美。一管在握,心境释然,笔墨案牍便成了道法自然的道场,在信手自在的状态下,书家的艺术情感和个性语言随之应运而生。


曹延生书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

  书法家应在不断的探索和寻觅中找到自己审美取向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点。我喜欢传统隶书的庄重、古拙、淳厚、恣肆、苍茫、野逸等艺术风格,因此在研究传统隶书上下的功夫较深。从整饬庄重的一路临起,如《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在把握基本形体和规律后又临个性极强、古拙恣肆的《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碑》,进入创作阶段后又汲取苍茫野逸的《开通褒斜道》《祀三公山碑》以及篆书等书风,实施兼容并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创作中所谓求新求变,不是靠心血来潮和主观臆断,也不急功近利追时髦抄近路,尽量追求贴近文脉、回归传统的走向,不违背艺术审美的客观规律。
  入展、获奖、出本集子,这些虽然能够代表一个时期的成绩,但并不意味着你的书法就到达顶端了,更不能以此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涉足此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书法艺术表现出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功利思想导致艺术作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书法艺术有被曲解泛化的趋势。这一切也不应成为书法家随波逐流、甘为庸俗的理由,否则就永远达不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因此,坚守回归经典的信心,树立拥抱新潮的勇气,汲取学问修养的滋补,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书家应始终信守和秉持的精神与态度。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