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源《潇湘图卷》-潇湘图+引首+跋文完整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百了无恨 2015-09-28
作品名称:潇湘图卷 
作者名称:董源 
创作时间:五代 
作品规格:纵50厘米,横141厘米 
作品材质:绢本墨笔 
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规格:66811x5500像素 资源大小:84.7MB
《潇湘图卷》,五代,董源,绢本墨笔,手卷,纵50厘米,横1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潇湘图卷》_潇湘图+引首+跋文完整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潇湘图卷》为五代董源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末继董其昌之后递入袁可立之子袁枢收藏。崇祯十五年壬午年(1642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卷轴往返千里为袁枢辗转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袁枢自跋曰:“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一)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一)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释文:
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于长安,卷有文寿承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即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耳。忆余丙申持节长沙,行潇湘道中,兼霞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凤,此卷尤奇古荒率。僧巨然于此还丹,梅道人尝其一峦者,余何幸得卧游其间耶。 董其昌题。乙亥首夏三月。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二)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二)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二)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三)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四)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四)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五)
董源《潇湘图卷》卷首:董其昌行书题文局部图(五)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全图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全图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一)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一)
《潇湘图》中山势自卷首而起,以花青运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点子皴,为了表现透视的深度,山峦上的小土丘自近至远由大渐小、由疏渐密,墨点也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显出密密杂杂的远树势态。山凹处留出云霭雾气,造成迷蒙淡远之感。近处的树木,同样用点子来表现,但点子形势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林木成排而列,远近高下参差,林中隐约露出渔村茅舍。芦苇画得稍纤巧,但仍不脱印象的意味。整个描绘,远看近树、远山历历分明,近看则全是点子,令人眼花缭乱。水面计白当黑,但通过坡岸、山坳的盘折穿插、浓淡变化,使它的形态和色相产生深沉、清浅的变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艺术魅力。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二)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二)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三)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三)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寓所见到此画甚为感慨,并将这一好事跋于卷端。王觉斯跋云:“袁君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对此也有清晰记载:“盖以袁获此归旋,遭流寇之乱,此卷无恙。思翁(董其昌)殁后,为中州袁伯应所得。伯应名枢,乃思翁年侄(董其昌与袁可立为同年)。崇祯十五年榷浒墅,购诸其家,亦私记于后。”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四)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四)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五)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五)
《潇湘图》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枢跋一,王铎跋一。有“袁枢私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清代《潇湘图》经卞永誉、安岐收藏,其后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自香港捐卖给中国政府,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六)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六)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七)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画心局部高清大图(七)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跋文全图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跋文全图
清王铎行书跋董源《潇湘图卷》

清王铎行书跋董源《潇湘图卷》:舟行诸岩欲动云吞雨吐,时霢霂薇下,未审有渰之声,在檐石欤,在娟素。欲为石愚袁亲家。亲家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王铎。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
余以丙申持节吉藩,行潇湘道中,越明年,得此,北苑潇湘图,乃为重游湘江矣,今年复以较士湖南,秋日乘风,积雨初霁,因出此图,印以真境,因知古人名不虗得,,余为三游湘江矣忽忽已是十年事,良可兴感。董其昌。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一)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一)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二)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二)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三)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三)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四)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卷尾董其昌草书跋文局部图(四)

平淡天真 一片江南——董源的《潇湘图》

五代、宋初的“三家山水”,为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后世难以逾越。关于“三家山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所谓的“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其二是汤 《画鉴》中所谓的“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汤垕去掉了荆浩的弟子关仝,而增添了董源,并将董源尊为“三家”之首,这一改动意义重大。其原因是,李成、关仝、范宽三家皆为北方人,其笔下山水都是北方风貌;而董源却是南方人,其笔下山水是江南风貌,因此汤氏的说法似更科学、更全面。自此,山水画坛分出了南方画派和北方画派两大谱系。而明人董其昌更是以禅论画,倡导“南北宗”之说,推举董源为“南宗”山水的百代之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源(?—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李 时任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工画牛、虎、人物,尤擅山水。其笔下山水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洲渚掩映,诚如宋人米芾《宣和画谱》中所载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米芾尝谓董源“下笔雄壮”,“使人观而壮之”,但董源的此类作品至今未曾得见。即使有此类作品,也不是其本格。我们现在欣赏的《潇湘图》(见上图),是董源 “平淡天真”、“一片江南”风格的代表作。

《潇湘图》为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描写人物活动的山水画。该图前有董其昌前题蓝笺引首,后隔水有王铎的跋文,尾纸另有董其昌题文二则。全图从内容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沙渍平坡、荒疏芦苇,有两位红衣女子立于水泽汀岸,滩头有五名乐工对着迎面徐徐而来的小舟吹奏乐器。小舟内端坐一朱衣贵人。此贵人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小舟的首尾各有一人持篙摇橹,使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由此画的前半部分来看,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此画的后半部分为远山茂林,水草迂曲,坡岸处十余个渔人持网捕鱼,姿态从容,神情专注。而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艇,具有烘托陪衬的作用。由此画的后半部分来看,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欣赏这幅《潇湘图》时,有两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画面的景物安排和章法极具匠心。不论是开合起伏、张弛疏密、动静虚实皆妙合生发、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上两组人物活动内容虽然不同,但并不显得矛盾,而是十分和谐,形成了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诗化意境。二是笔墨语言和皴法的运用极有特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皴法,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用来描摹山石、树木质地纹理等的技法。五代以前,山水画所谓的“笔法”仅限于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到五代时期,山水画出现了能表现山石质地的皴法。皴法的出现对山水画创作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潇湘图》中所用的皴法主要是点子皴。画面视域开阔,层次有序,点子皴斑斑驳驳,由近至远、由大到小、由疏及密,呈现出空间的纵深感。云霭雾气,烟水微茫,具有“平淡天真”的艺术旨趣。

作为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经典范式,董源的这幅《潇湘图》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趣味,都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 ·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 董源《潇湘图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