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样式除了常见的立轴、手卷,还有册页、团扇、屏风。 装裱考究的董源《潇湘图》属于长幅手卷。全卷由天头、前、后隔水、画心与尾纸组成。 01 董源(943-962)是江西钟陵人,与李成、范宽称“北宋三大家”,南唐李璟时任北苑副使,也被人称作“董北苑”。 董源最初学北派山水荆浩。后来改变风格,以自己所处的江南景物入画,树林远树,平远幽深,兼具真实性和细腻性,现存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溪岸图》等。 作为江南山水画创始人,董源以独创的“披麻皴”加以富有水分的笔墨,写出了山石平缓、烟云湿润的江南景色。 在《潇湘图》中的云水、山石、树木等都可以看到其独有的艺术言语。 ![]() ![]() ![]() 五代 董源《潇湘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2 根据图画上的风景可将《潇湘图》分为前中后三个观看部分。 前部景物元素最丰富。有水和沙洲、芦苇、疏密有度,展现出悠闲的氛围。 ![]() 岸汀上挥手致意的人 岸汀上站立八人,挥手致意,显然迎接来船。 ![]() 六人小舟 洲前一条小船,缓缓而来,上面载着六人。 船头船尾各一人撑篙与摇橹,船中四人,端然独坐着红衣者居中(地位高),旁有两侍者,一人备酒,一人撑着伞盖,前有一个奏事者。 ![]() 坡脚穿梭的小舟 临近的坡脚下还有六只小舟,往来行驶。 中部景物是寂静的湖面和平缓的山坡,坡上有蓊蓊郁郁的树林,山林中若隐若现几间房屋,山谷之间一条河流注入平湖中。 ![]() 中部的水面和山谷河流 后部景物有远山茂林,一只舟上,摇橹者和持网捕鱼者似乎渔歌互答,颇具生活气息。 ![]() 渔歌互答者 岸边有撒网捕鱼者,还有渔夫下到了水里。 ![]() 汀岸撒网者 山峰连绵起伏,掩映竹篱茅舍,宁静安然,一幅充满诗意和生活情境的潇湘游乐图跃然纸上。 ![]() 山林中的茅舍 03 从地理位置来说,“潇湘”具体指的是湖南的潇河和湘江,在古人文学表达上,“潇湘”也往往泛指江南的山水地区。 《潇湘图》以平远取势来构图。图中所绘江南山水的温润、山石的平缓,江湖的秀美柔和。 皆造就了《潇湘图》的恬静安然,使整幅画面在动静之间营造出画面的生机和诗意。 04 《潇湘图》前后均有董其昌大幅题跋,笔墨精到。 ![]() 《潇湘图》中董其昌前跋 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理论,且董其昌推崇南派山水,虽然南派以王维为宗师,但唐人笔墨多不留,则董源实为南派宗师。 董其昌后跋 董其昌自购得《潇湘图》后,长久收藏,并一题再题,足见重视,形成了“跋—画—跋”的图文互证模式。 从而《潇湘图》也为董其昌重新构建绘画史提供了图像支撑。(《潇湘图》后王铎的题跋书法也很精彩) ![]() 明 王铎的题跋 05 董源师法自然,“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梦溪笔谈》)沈括此语正是董北苑的写照。 董源笔下的画作既符合江南、尤其是金陵一带的湖光山色,也符合士大夫平淡天真的审美取向。 由此,董源在荆浩、关仝、李成之外独辟蹊径,对后世文人山水画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孙文涛:《董其昌跋董源<潇湘图>》 程淑娟:《从董源<潇湘图>分析其艺术风格》 赵纲等:《从<潇湘图>题跋看董其昌文人画理论的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