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汉沽人民的骄傲 付凤珍 转自天津日报 没有人怀疑评剧在汉沽的历史源远流长,所有版本的史料上都记载着这一史实:“评剧在汉沽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今天,在汉沽的民众中,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其中评剧的曲调定是先声夺人,中年以上的人没有不能哼上两口评剧曲调的,那种惬意、那种悠然、那种踌躇满志荡然于胸,评剧和汉沽不能分开已成勿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汉沽对于评剧的发展究竟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它的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却是鲜为人知的,史料上也是寥寥数笔。如果不是再一次对评剧历史的追忆,恐怕这段足以让汉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历史片段将永远地成为了过去,慢慢地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遗忘殆尽。 追溯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可以让我们不忘历史的功德,并在回首中重新审视我们的操守和情怀,给我们又一次检索自己、重塑自己的机会。看评剧在汉沽的历史,我们除了感慨我们汉沽人的豪爽、豁达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欣喜和骄傲之情。 评剧早在1901年前后,还是以华北、东北等地区广泛流行的莲花落和蹦蹦戏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评剧实质上是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戏的融合。莲花落起源久远,宋代已有关于乞者唱莲花落的记载。“蹦蹦”则是东北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光绪十七年(1891年)民间艺人将蹦蹦带入关内后,很快被河北莲花落艺人所吸收。说唱加歌舞娱乐了百姓,但却始终逃脱不了打地摊、唱喜歌的命运,它的观众永远是下层劳动人民。后经评剧先人成兆才、月明珠等艺人变革创新,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平腔梆子戏,即评剧的雏形,评剧才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有了自己的大名——评剧。而承接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平台却是汉沽。 1901年,评剧先人成兆才、月明珠的莲花落子在冀东一带已小负盛名,之后,他们从唐山进入天津,却不成想当局却以“有伤风化”为名,多次干预禁演,艺人屡遭驱赶,四处流浪。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清政府再下禁演令,彻底将莲花落艺人驱逐出天津,艺人们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被逼无奈,落魄到了汉沽(今汉沽寨上)。此时,评剧先人身心受到重创,评剧这棵艺术幼苗更是面临生死攸关之大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与汉沽相遇了,至此,有关评剧前程的重大历史变革便要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没有想到,在几经坎坷之后,他们此时迈进的一脚,却一下子让他们找到了他们多年苦苦寻求的根基。这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历史赋予的机遇,反正冥冥之中,汉沽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捧到了这样一颗艺术明珠,从此与评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部,地处京津塘三角地带。当年的汉沽虽然偏僻、狭小,但它具有拥河依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为盐灶地,再加上具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因此造就了它的富庶,也使得它成为了经济、贸易、战略上的重地。在这鱼米之乡辽阔而丰盈的土地上,人们娱乐的方式可谓多姿多彩,京剧、评剧、梆子戏、皮影戏、评书等民间戏曲都在汉沽占有一席之地。经济的繁荣决定精神追求的内容,汉沽争奇斗艳的舞台,给评剧剧种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汉沽人常年海上劳作,每天都在生死的边缘铤而走险,形成性格恣意豪放、爽朗大度,对生命无限敬畏和珍惜,这使得他们在情感上,既粗犷又细腻,而评剧艺术最初的莲花落、梆子腔在唱腔上,高亢激昂时尤如海涛汹涌澎湃,情到深处又峰回路转,浅吟低唱,可念可泣,如浪花轻轻抚过;欢快时奔放悠扬,象海浪朵朵跳跃,大口落子里的一个长腔,由高而低时如行云流水,由低而高时如火焰喷发,一个简单的字,放在唱腔里,可以表现出人类所有的情感。这正和汉沽人的情愫相溶相合,面对大海的宽阔、丰绕、汹涌,评剧的音调更能成为他们情感的载体,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因为汉沽人对其情有独钟的情怀,使评剧很快便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风华初展,且一跃而成一枝独秀的状态。这又为评剧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承接这棵艺术的幼苗,汉沽好像早已张开了等待它、拥抱它的臂膀,施予给养,施予关爱,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水到渠成。所以,当评剧先人们落魄于汉沽后,汉沽人很快便把他们推上了舞台。 评剧先人们一路乞讨到了汉沽,靠走街串巷唱喜歌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勤奋深得汉沽人的赞誉。尤其是当时年龄尚小的“月明珠”,聪慧、敬业,嗓音清纯明亮,月明珠平缓抒情的唱腔让人们心生愉悦,通俗易懂的唱词、朗朗上口的曲调、浓郁奔放的情感和汉沽人豪爽的性格交相映照,很受汉沽人的喜爱。汉沽盐业大户张廷惠兴奋之余慷慨资助,重金邀请他们进张家祠堂演戏,并置办了一套新戏箱,瞬即,成兆才、月明珠、张化文等人正式组成戏班,取名为“张廷惠庆春莲花落班”。随后在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曲调上,吸收了皮影、乐亭大鼓、河北梆子的优点,伴奏去掉了节子板,改用梆子和底鼓打拍,增加了板胡。音乐曲调千回百转,流畅舒展。唱腔上更趋于丰富,分为散板、二六、慢板、间板,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化妆上不再是简单的勾划,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唯美。这使得评剧热潮风涌迭起,各地评剧名流、艺人来往不断,争相献艺,汉沽成了更多评剧艺人的竞技场、聚散地。久经磨练而日渐成熟的精湛技艺在这里汇集交融,一派纷繁。这不仅让汉沽人领略了他们十足的舞台魅力,更使得评剧艺术得以成熟兴盛,对评剧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阶段,成兆才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受观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目《马寡妇开店》、《雪玉冰霜》都让人们眼界大开。剧本贴近生活,讲民间事,说民间故事,对人们有警醒作用,其中当以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月明珠也在这一时期博采众长,吸收莲花落、梆子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调的优势,在旦角的演唱技巧上首创“月明珠调”,完成了对乡间小调莲花落的变革,形成平腔梆子戏。至此,评剧的雏形得以显现。 “月明珠调”一出,在汉沽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奔放激昂、起伏跌宕、悲戚如述、婉转悠扬,演唱手法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唱念做打匠心独运,让人有直抒胸意、痛快淋漓的感觉。汉沽人为之痴迷、折服。“月明珠调”,让月明珠赢得了汉沽人的欢欣和赞誉,同时也赢得了一位汉沽营城乡王姓姑娘的芳心。姑娘崇拜他、爱慕他、追随他,最终结为伉俪,从月明珠的一位忠实的观众转而成为他的贴心爱人,从此伴他左右。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当年他们演绎爱情时的浪漫,但是汉沽的父老乡亲却见证了他们情爱的坚贞。月明珠唱红汉沽后,进天津,后又赴冀东、东北等地演出,因过于劳碌而客死他乡,王姓姑娘遂在月明珠死后只身回到汉沽,年纪轻轻却空落悲戚,孤身独守过去的欢愉,终身未嫁。但这一爱情的插曲,却在汉沽的土地上经久留香。 1910年,评剧先人在汉沽历练两年后,走出汉沽,再入天津,此次出演大获成功,震惊梨园界。京剧名旦梅兰芳在观看了月明珠的《杜十娘》后,也不禁为他拍手叫绝。 从一度趋于夭折到赢得众人瞩目、追捧,成为戏曲艺术里的一个大的剧种,期间整整两年,这是一个评剧发展史上最艰辛的历程,一个重要的历程,一个和汉沽息息相关的历程。评剧先人在汉沽蛰伏的二年时间里,休养生息、发展壮大,使评剧渐成体系,最终完成了他们凤凰涅槃般的洗礼、蜕变,变莲花落为平腔梆子戏,即评剧的雏形。 他们走出了汉沽,成了梨园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走出了汉沽,也把热爱评剧的情结扎根在那里。此后的汉沽,评剧热潮势头不减,一代又一代评剧艺术的传承人把评剧艺术传承下来,形成了汉沽人人爱评戏、人人唱评戏的历史。先有民间的潘家班,后有1951年成立的汉沽评剧团,延传到今天已是第四代。其中不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蒋艳芳、姜子源、于一夫、于艳秋、潘顺海、潘顺华、潘顺贵、袁素珍在当时都是响彻津门的评剧艺人,深受汉沽人的喜爱。在当时,汉沽流传着“宁愿少喝一碗粥,也要看看于艳秋”的说法,足以证实当时这些艺人的艺术魅力和“粉丝”的热情。于艳秋每次登台上演《人面桃花》时,那柔和的声调和双手写字的绝活都让人唏嘘不已。 袁素珍,国家一级演员,在华北地区享誉盛名。其独创的大口落子行腔独特,具有穿透力,演出剧目《杨八姐游春》、《秦雪梅吊孝》反响热烈,市广播电台每年都要为她录制唱片,她的表演艺术,为评剧艺术的发展凭添了不少景色。(她也是曾昭娟的启 蒙老师) 最让汉沽人感到骄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汉沽的评剧新秀,他们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是评剧学员班的学生,在老一辈评剧艺人的精心指导下,在汉沽的舞台不断地磨练中,成为了最年轻、最富朝气的第四代传承人。其中,曾昭娟现已是当今评剧界的大腕儿,现为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副院长,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评剧界公认的新时期中国评剧的领军人物。田宝荣、李刚、张继萍、宋海燕、张洪霞、李桂霞也都分别获得过全国评剧十大名票称号。 两年,对于一个剧种的艺术发展史来说应该是短暂的,但意义却非同寻常。在评剧尚不成熟并遇重挫时,是汉沽接纳了评剧、重塑了评剧、培养了评剧。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或许今天我们会失去一个艺术剧种。而事实上,汉沽人却以其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情怀,给予了落魄的艺人们最大的包容和热情,使其在困境中没有夭折,并一直相伴而入艺术佳境,为评剧剧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此,脱胎换骨的民间小调在这里演变成了一个让国人瞩目的大的剧种——评剧。汉沽对评剧的发展所做的一切可谓是功不可没,它也将成为汉沽人民永远的骄傲。 如今,评剧在汉沽不仅给汉沽人民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带来了无比的骄傲,更担负着宣传精神文明、提高人文素质的重任。区文化主管部门、区文化馆非常重视对区评剧业余爱好者的辅导、培养。区文化馆文艺小分队经常搞创作,编排小评剧,下基层为部队官兵、企业工人、社会群众演出,在继承传统评剧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自从评剧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物曾昭娟离开汉沽进入天津评剧院以后,汉沽评剧团因种种原因解体,汉沽目前已没有正式的评剧艺术团体,评剧的传承人人数逐年递减。虽现今社会上不乏热爱评剧的票友和观众,但已退回到最原始时期的自娱自乐状态。长此以往,评剧艺术势必会走向衰落。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剧种重又萧条,这让我们感到沉重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希望评剧不要成为汉沽的过去,那么,在今天我们汉沽人又应该为戏剧文化的发展做点什么呢? 评剧源于唐山,盛于汉沽,唐山是它的发源地,汉沽则是其兴盛地。 历史的声音告诉我们,今天的我们有责任让汉沽与评剧的渊源继续延续下去,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