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天,愿故乡月明| 故乡书单

 青梅煮茶 2015-09-28


书单:中秋望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 刘亮程 —

故乡,是一个小地方。当你在地图上聚焦再聚焦,从一国到一省,从一省到一市,从一市到一区,从一区到一镇,从一镇到一村,你才能找到她。今天中秋,明月照着你,也照着她。在外面闯荡了这么久,她还好吗?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

『 一个人的村庄 』:不知道住多少年才能把一个新地方认成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欢乐分裂:用词非常简朴,没有书袋典故,鲜用成语,稚拙如土砖砌成 自赏自娱的院落,明晃晃的白天村庄无声疯长,暗悄悄的黑夜一起遁入一个空明的梦;对话很少,情节接近无,乡愁荡漾在孤独里,通篇未出现“孤独”二字,可是那一个个方块字浸染了无比萧索的离愁和思念;和蚂蚁一起做梦,听树的声音,留心风的去向,与动物们斗勇斗智,静观万物皆自得。


草木一村
舒飞廉

『 草木一村 』:秋天里,有时候下午四五点钟,就可见半圆的月亮隐隐挂在天上,夕晖散尽后,月亮的光一下子亮起来,此刻晚饭也行将吃完,小孩子们出来,在刚收过晚稻的打谷场上玩,月亮照着山一样散发着浓烈气味的草垛,没有被月亮照到的地方,正好供捉迷藏的小孩藏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虞。:有个小癖好是,图书馆里的书喜欢找没有盖过日期戳的 来 看。于是碰巧看见了这本小书。闲闲的书话,细细碎碎,讲述村庄的一草一木,又不像刘亮程笔下的村庄那样悲壮,而是冬日清晨萝卜缨子上的一层薄霜,在阳光下清透的美。作者虽然身在城市,却有一颗可贵的故园心,文字里窥见他心境纯澈如孩童,从不被都市迷离的灯光蒙眼,不管是儿时还是中年,都始终存在着布衣布衫的味道。这样就很好。


山南水北
韩少功

『 山南水北 』: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班,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深山夜读:韩少功在都市打拼多年后,归隐湖南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生 活,写出了这部记录自然和农村底层生活的散文集。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质朴,同时,又有着历经世事的思考者对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的反思和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琐碎中有温情,平淡中有深刻,幽默中有思索,怀旧而不沉溺,批判而不片面。每一个对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有着向往的人,都会喜欢。

春天怎么还不来
盛可以

『 春天怎么还不来 』:乡下小孩识东西,学说话,大多从周边事物开始,花草树木,鸡鸭猪牛,太阳星星月亮,风雨雷电云朵,知道什么是美的好的,什么是丑的坏的。大人教小孩子管月亮叫月亮粑粑,小孩子总会联想到蒿子粑粑,南瓜粑粑,玉米粑粑,觉得月亮也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应该还不错,任性起来就要妈妈搞月亮,妈妈只好编各种理由搪塞。

Rainne:给《稻谷麻雀》、《月亮粑粑》两篇和《枕笔盖书》的插图五 星!极力克制地平静地缅怀过去,奈何恋恋不舍又无计可施,故乡明明还在,却已经死掉,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心里满是乡愁,有多痛苦多哑口无言。插图越是天真烂漫,越能想象执着画笔时的泪水涟涟。


中国在梁庄
梁鸿

『 中国在梁庄 』:清晨,火车缓缓地驶向县城,看到县城里那座桥的时候,我知道,穰县就要到了,这是我旅程的第一站。我曾经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月亮。那个黄昏,天色只是将暗,月亮已经升上天空,是一种奇异的淡黄色,如宣纸,中间一抹轻淡的云,清雅圆润,恰如青春的哀愁,有着难以诉说的细致。那年我十三岁,那是我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见到火车,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那轮月亮,有一种难以企及的美感。但是,天色将黑,当我走进县城,在纵横交错的马路上寻找大姐的单位时,我开始惊慌、害怕,我不敢问路,那些悠闲的行人身上有一种陌生的东西使我不敢走上前去。……现在想来,那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县城而已,而它所展现给一个乡村孩子的形象却有着明确的阶层与距离。

麻卑仓:几年前我读中国农民调查,今天读中国在梁庄,我想问,这片土地会好吗?快速到来的城市化,剧烈动荡的乡土……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悲欢,就这样淹没在时代的大潮中,就像沙子被冲击裹挟,被我们遗忘……


匠 人
申赋渔

木匠、铁匠、豆腐匠……书中描绘的这些手工艺人原先是作者故乡中代代延续的一环。然而随着时代、生活变迁,乡村开始凋零,匠人的手艺渐渐失传,他们的命运传奇也正在一点点被遗忘。“他们不在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我的故乡也就真正没有了。”申赋渔提及自己写作《匠人》的原因时说,“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只手之鸣:《匠人》读完已经一周了,刚刚读完时的酸楚仍然未能散 尽。我的故乡,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去了城市打工,故乡里只有靠在墙边晒太阳的老头、包着头巾捻棒槌的老太太和拖着鼻涕瞪大眼睛看你的孩子。因此,现在的故乡已经少有生气,而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就如《匠人》中的铁匠、花匠、瓦匠、扎灯匠等等一样都难以“后继有人”。


涯边报告
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
阎海军

『 崖边报告 』:“现在村里像民国十八年(1929年)、像1960年,那时候挨饿把人饿少了,现在也是走半天不见一个人影。”一个人,说走就走了。一户人,说散就散了。我想知道崖边到底有多少人外出,阎海平作为村长给我仔细算了算说:“家家有人外出,少的一两个人,多的三四个人,最多的全家都外出。全村81户人有15户已经常年上锁,多年不回家。”


暗蓝色的海:“进城以来,故乡一直是令人惆怅的符号。在 城市里怀念故乡,希望回到故乡。真正回到故乡时,故乡的贫瘠又会让人非常失落。”故乡不再是宁静的,而是冷清死寂的。昔时饱含的满满希望,今天却只能通过出走来实现。出走终究是要回来的,可离开的人们,能在故乡碎裂之前回来吗?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 韩少功 —




隐居时你带什么书
点击下方图片可看隐居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