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的家园

 圆角望 2015-09-29


  王雪瑛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因为我在期盼,民族的未来。”“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从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妈妈的乳汁像蜂蜜一样甘甜,故乡的炊烟湿润了我的双眼。”质朴深情的歌词透彻了投入倾听的心灵,清亮动人的歌声飞出了诗人之家的屋宇,随着金色的霞光,染遍了凉山的青翠峰峦,飞向了邛海的万顷碧波。

  这是由吉克老鹰乐队演唱的《彝人之歌》,这是一支由年轻彝人组成的乐队,作曲兼艺术指导吉克曲布将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配上了曲,《彝人之歌》、《我要到日都地萨去》已经成为他们的必演曲目,他们的歌声传遍了大小凉山,他们的歌声流动着彝族文化的血脉。这次他们专门来到诺苏艺术馆·国际诗人之家,为远道而来的中外诗人们演唱。

  听了他们散发着青春活力和文化魅力的演唱,我对“诗歌”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真切感受到了诗与歌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新的生命体,这是彝族文化的现代传承,这是彝族文化在新一代人生命中的融合与生长。

  2015年8月11日,坐落在大凉山绿色皱褶中的诺苏艺术馆·国际诗人之家迎来了第一批尊贵的客人。中国作协副主席、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诗人吉狄马加带领美国诗人杰克·赫什曼等11位中外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从西宁飞往成都,从成都飞往西昌,来到诺苏艺术馆·国际诗人之家。从西宁到西昌,从青海湖到邛海,从青藏高原的蓝天圣湖到大凉山的绿意葱茏,由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开启的诗意之旅在不断绵延伸展。

  诺苏艺术馆开阔而敞亮,夕阳从透明的穹顶洒下来,给嘉宾们勾勒出金色的剪影。沿墙陈列的外国文艺经典雕塑让大家感受到艺术馆的品位和气度,彝族摄影家的作品,让彝族生活的风情扑面而来;饭桌上的苦荞饼、西昌米线让中外诗人们享受了原生态的彝族美食;身穿彝族服装的民间艺人的表演让中外诗人们感受到了彝族音乐和文化的魅力。

  吉克老鹰乐队演唱的《彝人之歌》《我要到日都地萨去》更是让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他们的演唱最后变成了所有人的合唱。在他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诗与歌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诗与歌的共同源头就是彝族文化,诗与歌的创作给彝族文化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彝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这就是彝族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天中外艺术家们参观了凉山彝族博物馆,吉狄马加主席生动细致地讲解,诗人、评论家们专注投入地倾听,大家对彝族文化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下午诗人们泛舟邛海,在蓝天和碧水之间,在西昌的自然之美中交流,朗诵诗歌。

  清晨,洁白的云在天空书写着童话,我们穿着彝族的盛装,在诺苏艺术馆回顾这三天来种种意外的惊喜,贴心的交流,丰厚的收获。美国诗人杰克·赫什曼说,“参观博物馆,让我了解了彝族的过去,这几天来的活动和交流,让我看到了彝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希望看到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唱同一首歌。”

  瑞典著名诗人本特伯格说,“我们在交流中丰富了彼此的心灵,希望我们以民族文化的大船,驶向人类共同的理想。”捷克翻译家李素说,“来到诺苏艺术馆·国际诗人之家,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艺术家的演唱中,从彝族的音乐和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土地,来自彝族文化的力量,我们要在译文中体现这种力量。”匈牙利诗人拉茨彼特在发言中说,“我愿促进双方诗歌的互译,更多的诗人在诗歌之家进行文化交流,相互激发灵感。”作家,翻译家余泽民的发言充满激情,“去年我到这里,看到的是满地泥泞和坑坑洼洼,而现在我看到了如此现代的诺苏艺术馆,美好的诗人之家,这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一个梦想之地,我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实现各自的梦想,都在这里留下一首诗。”

  诺苏艺术馆馆长裸伍木嘎介绍,诺苏艺术馆从破土动工到建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吉狄马加以“诺苏”,彝族人的自称,来命名艺术馆,艺术馆从创意、设计、建造、布展,他都非常关心。艺术馆收藏、展示、研究彝族的艺术品,让彝族的艺术家走出去,也将世界各地的诗人请进来,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彼此交流,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诗人吉狄马加的总结和邀请更富有诗意:愿诗的圣灵之光,召唤世界和中国的诗人,在诺苏艺术馆·国际诗人之家,我们一起感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一起用诗歌的火炬,寻找通往人类精神故乡的路。

  诗人之家是充满诗意的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用不同的语言培育人类的心灵之花、文明之花,这是我心里诚挚的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