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烟直:培养孩子同情心的五个步骤(33)

 姝蔚 2015-09-29

  

  声明:本文为笔者幸福家庭三部曲之二《人格教育决定孩子幸福——培养幸福的孩子》书稿内容节选,任何媒体或平台转载均须注明原文出处及作者和来自搜狐教育孤烟直的自媒体,图片来源网络。

  你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必须要有同情心。你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孩子,你必须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不仅等同于爱心、善良、友好美好品质,而且等同于良心、良知、人道等价值观。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来是有同情心的,但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却失去了同情心?没有同情心的人,当然不会关心他人,也不会孝敬自己的父母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天生的同情心弄丢了,而要保护更要强化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进而做一个富有爱心并能奉献爱心的好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可贵的同情心?西班牙儿童教育家埃斯特维·普约尔·庞斯在《20个影响孩子发展的价值观》一书里列出五个步骤,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步,认知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时便能开始学习什么是同情心。当有情绪时,孩子一般会感觉得到并知道它们,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如何去感觉,以及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比如有的孩子生气了自己却不知道。少了这一步,孩子就很难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的。

  第二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般而言,孩子缺少“忍耐”的能力,有情绪就会发泄出来,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是孩子自控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正常表现,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不爽了,快点过来哄我!”这是孩子最想说的话。这时,我们要让孩子习惯去控制需求的冲动,并了解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而应该学着去对抗那些冲动。实验证明,儿童从非常小的时候便懂得去控制需求和渴望的迫切性,成长后就会更有能力造就更好的社会关系。

  第三步,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我们要告诉孩子,就算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也应该用这些话来自我激励: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超越;这些我能做得到;我会试着去做;“不”我已经有了,我要追求“是”。我们必须传递给孩子的一个观念就是,以负面态度去看待事物是没有帮助的,而如果以正面的态度去看待,则必定是有益的。其实,自我激励就是调节自己负面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第四步,认知他人的情绪。“与别人一起笑,也与别人一起哭”。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同情心的表现。中国古代称之为恻隐之心,古希腊称之为怜悯心,现在我们称之为同情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与别人一同痛苦,体验别人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感觉。人类有一颗共同的心,同情心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观察他们的反应并感受他们的情绪,这样才能了解别人的感受与情感。

  第五步,控制与别人的关系。学习同情心的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别人的需要调适自己的行为,也即我们所做所说的都能回应别人目前的状况。如果孩子能认知自己的情绪并控制器表现,如果孩子能对别人活其他的事物提起兴趣,如果孩子能认知别人的情绪并能调适自己的行为,就是他们是有同情心的,并能够提供他人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

  埃斯特维·普约尔·庞斯还告诫父母,要注意对同情心可能的误解与混淆,比如:同情心不是感情脆弱。同情心不是只会因电视中的悲剧而哭,对现实中的悲剧却漠不关心。同情心不只是说“好可怜哦”,而是要试着去帮助可怜的人。同情心不能只限于感受,必须要有行动。同情心不是从观察比人开始,而是从观察自己开始。同情心有时可以是盲目的,可以是无声的,但不是无效的。如果没有行动,同情心就不是同情心。

  总之,培养同情心是人格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完美个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一般心地善良, 性情温和,惹人喜爱;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却会性情怪异, 易走极端, 不易与人亲近,人际关系也会出现危机。

  现在的孩子大多因为娇生惯养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很难站到别人的立场上为其考虑,对别人的痛苦无法体会。因此,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同情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孤烟直 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