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风邪的善行数变致病特性

 LM0318 2015-09-30

黄帝内经中风邪的善行数变致病特性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1),或为偏枯(2),或为风(3)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4)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5),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栗(6)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7)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8)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9)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10),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注释】

 

(1)疠(lài)风:疠,通“癞”。疠风指麻风病,又名大风、癫风、大麻风等。

(2)偏枯:指半身不遂。

(3)风:此泛指下文的脏腑之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等多种风证。

(4)洒然:恶寒的样子。

(5)衰食饮:指饮食减少。

(6)怢(tū)栗:恶寒战栗。

(7)热中:指体内郁热。

(8)寒中:指机体阴寒。

(9)愤:肿胀。

(10)胕:同“腐”,指营血肌肉腐败。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恶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阴寒内盛,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行于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可见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血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

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或者称为寒热病。

ghg

【按语】

本节论述了风邪的善行数变致病特性。原文以寒热、热中、寒中、疮疡、不仁、疠风诸病证的形成及表现加以论证,指出风邪伤人途径不同,可分别引起不同的病变,同时指出体质情况、腠理疏密等亦是风邪内入致病的重要原因。文中提及的“寒热”病,一指疾病,系由风邪犯于“皮肤之间”引起寒战、发热、不能食、肌肉消瘦为特征;一指疠风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所为,以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为特征;二者所指大有区别,应加注意。文中提及的“热中”病,是由于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留滞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文中提及的“寒中”病,是由于病人皮肤腠理疏松,导致阳气外泄而阴寒内盛,形成寒中病。文中提及的“疮疡”,是由于风邪由太阳经侵入,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产生肌肉肿胀高起的现象而形成疮疡。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引起疾病的九气致病发病原理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风邪致患的各种病证机理及其临床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