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天下有忧 2015-09-30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题注:高适,渤海人。解褐为封丘尉,不就。客游河西,哥舒翰奇之,表为书记。
  崆峒小麦熟,且(一作吾)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①。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一作并州)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②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作言)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一作尤)须慎其仪(一作宜)。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一作旗)。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③。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中肠安不)悲。惊风吹(一作飘)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一作时)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按:① 积石军每岁麦熟,吐蕃穫之,边人呼为吐蕃麦庄。天宝六年,哥舒翰掩击大破之,后不敢复至。八载,又克其石堡城。然自此用兵河西不已,故追言戒之,欲适告翰也
② 唐簿尉有罪,辄受鞭鞑    ③ 一作亦足慰远思
 
  【注释】
  ①崆峒,山名,位于临洮,隶属于河西。休,休兵。王师,指唐朝军队。((唐书·领部阻止尽。时高季节,诗人却希望能够休兵息民,早日停战。
  ②公,指高适。主将,指哥舒翰。穷荒,指贫瘠边远之地。天宝八年(749),哥舒翰攻打吐蕃的石堡城,士卒为之死者数万。
  ③饥鹰,比喻高适。《唐书·高适传》中记载,高适家贫,客居于梁宋之间,曾一度以求丐取给。侧翅,倾斜着翅膀。
  ④跨鞍马,指从戎。幽并,指幽州和并州,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之地,那里为古代的燕赵之地,民俗以慷慨任气著称,善骑射,多出健儿。这两句是说高适跨着鞍马,如同幽并之地的健儿一样豪迈。
  ⑤薄尉,指封丘县尉,高适最初所做的官。捶楚辞,告别鞭挞他人的事情,也就是辞别这个官职,作为书记,无须再鞭挞人民。
  ⑥这两句是杜甫设为问答。触热,指冒着炎热。武威,郡名,在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
  ⑦这两句是高适的回答。国士知,指以国土相知,而非以众人相待。国士,国中才能杰出超众的人。高适客游河西时,哥舒翰见而异之,便以之为掌书记,并且以国士相待。由此可见哥舒翰对高适有知遇之恩,高适对哥舒翰也十分信赖。
  ⑧这两句话是杜甫对高适的规诫。因为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很不同,而高适为人豪放粗犷,所以便关照他要对自己的仪表举动加倍小心谨慎。慎其仪,慎言慎行,谨慎从事。
  ⑨这两句是鼓励的话。高适一向志在封侯,常常言及“公侯皆战争”,但他一直到现在依然还只是一个书记,所以杜甫鼓励他说,只需你在军府中熬上个十年八载,自然就能够成为主将,掌握指挥的大旗了。幕府,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因为军队中居无定所,经常以行军途中所搭的帐篷为府署,所以就称“幕府”。军麾,指指挥所用的军旗。
  ⑩特达,特别突出,前途远大。
  11、这两句是对高适的宽慰之语。功名遂,功成名就。老大,这时高适的年龄已经是五十多岁了,所以说是“老大”。
  12、结欢浅,刚相聚却又要分散,所以说“结欢浅”。
  13、参与商,指参星和商星,这两颗星此出彼没,永无相见之时,以参商二星的不相见来说明分手以后就难以再得相见。
  14、这两句是说自己不能和高适同往。
  15、这两句是说高适此去便很难再次回来。翳,遮蔽、遮掩。何当,何时。
  16、边城,指高适的所在地,用来代指高适。这两旬是对高适的殷殷寄语,希望他在边城有时间的时候,早点将其在军中所写的诗歌寄来给我。

评注)
《唐诗镜》:
肝胆批露,语气壮往有馀。
《杜臆》:
起四句云:“愿休王师”、“焉用穷荒”,才是正论。故知前首(按指《投赠哥舒开府翰》)赞翰非由衷语也。“主将”即翰也。高系相知。故送别诗悃款周悉,用情特至。
《义门读书记》:
无穷转变起伏。……“何当时”、“有馀力”应“休王师”无迹(“念子”二句下)。
《杜诗详注》:
天宝之乱,由当时黯武所致,公已先见其兆矣。高为书记,军事皆得参谋,故以休兵息民告之。《赠哥舒馀》诗先从朝庭发端,《寄高书记》诗先从主将发端、起局正大。末结送别之意。方聚而散,故恨“结欢”之浅,别难复聚,又有“参商”之感。“惊风”二句,己不得往;“黄尘”二句,高不能来,寄诗以相慰。“从军诗”,仍应记室交情。
《读杜心解》:
送高入哥舒幕也。送幕客而带及主将,入手得体。且设为商榷之词,以讽穷兵之失,其味油然而长。“饥鹰”以下”、入高书记。哀其志,叙其行,戒其慎周旋,祝其大建树:凡四层。末段十句,见送之之情。……通直看来,时事忧危之情,朋友规切之谊,临歧颂祷赠处执别之忱,德然具见于此诗。
《唐宋诗醇》:
送书记,却从主将发端,设为商略,以讽穷兵之非,立言有体;中陈规戒,末致缠绵,词意并到。
《杜诗镜铨》:
蒋云:惯截取中幅语作起句,最见突兀。先作一比(“饥鹰”句下)。张云:写高从戎装刺,似赞似嘲(“高生”二句下)。问答亦本乐府体(“借问”二句下)。观诗直有家人骨肉之爱,公于同时诸诗人,无不惓惓如此。

【题解】
  
  这组诗大概是写于天宝十一年(752)。曲江,又名为曲江池,是汉武帝时建造,因为其水流宛转曲折而得名。开元年间,玄宗对其大加修整,一时成为游玩的胜地。曲江风景优美,南有芙蓉苑,西有杏园以及慈恩寺。
  
  杜甫在长安一直蹇舛不得志,他曾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满腹才学的他却两次皆落第。后又献赋,虽得玄宗赏识,却仍未能得官,天宝十一年(752)又参加应诏,同样也未能如愿。仕途上的坎坷失意,让杜甫悲愤满怀,便在天宝十一年(7 5 2)秋游玩曲江时写下了这组诗作,以抒发悲愤。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是七言五句,且都是在第三句作顿,很有特点,此形式为杜甫的独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