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

 直尾昂述 2023-07-25 发布于广东

​高适为何要拉黑

狱中求援的李白

在群星璀灿

的盛唐诗人

高适不是

最耀眼的

却是唯一

封侯的诗人

春秋时期

叔孙豹论

“三不朽”

立功置于

立言之前

因而自古以来

建功立业便成为

士人的最高理想

身处承平年代的

盛唐诗人

更是如此

无不渴望

在政治上

有所建树

在开元、天宝诗人中

李白自诩

心雄万夫

却落魄以殁

杜甫盼望

致君尧舜

却穷困至死

高适却从一个

低微的文士

致身通显

实现了

在当时人眼中

最成功的人生

高适的成功人生

和他的军旅生涯

密切相关

更年轻的

岑参一样

高适也是

盛唐边塞诗

的代表诗人

二人都曾在

缘边节度使

的军幕

当过幕僚

到过战争

的最前线

唐帝国

建立之初

北方边境

一直面对

草原部族

的袭扰

北有突厥

东北有奚和契丹

双方战事不断

高适的祖父是

唐高宗时

名将高偘

曾率军擒拿突厥车鼻可汗

攻打高丽,官至安东都护

封平原郡开国公

这一

家庭传统

或与高适

后来选择

从军边塞

有关

到了高适父亲

这一代

家庭开始败落

高适

早年随父

旅居岭南

后客居宋州

《旧唐书》

本传称他:

“少家贫

客于梁、宋

以求丐自给”

高适少年

不事生业

处境艰窘

不以为意

直到弱冠

始才留心

诗歌学问

而他

汲汲于功名的性格

很快就显露出来了

二十岁时,高适求仕

没有成功,后来回忆

初次求仕,的经历说:

白璧皆言赐近臣

布衣不得干明主

开元盛世

一片升平

高适却看到

朝政腐败的

阶层固化的

一面

不得不回到宋州

继续耕读近十年

沿续着远古之人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玩着击壤

丝毫感觉不到

“帝力”的存在

这是,一种自由的生存状态

然而,那终究是远古的生活

终老畎亩

毕竟不是

高适的

人生理想

最后他

还是选择

从军边塞

开元19年

(731)

高适

北上蓟门

寻求入仕

这次是他

第一次到

北方边塞

殷璠《河岳英灵集》

称高适“耻预常科”

是说

他不愿参加

进士科考试

高宗调露二年

(680)

科举开始

加试杂文

到玄宗时诗赋

就已成为进士科

的主要考试内容

进士科在社会上的

名望也就越来越高

高适不愿举进士

大概是因为进士及第后

往往会授秘书省校书郎

升迁较慢

而且

高适擅长的是古体诗

对于进士科所要求的

诗赋格律似乎不精通

在这一方面

高适像李白

瞧不起那些

皓首穷经的

文人

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

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高适看重

制科考试

制科选拔

特殊人才

升迁更快

开元二十三年

(735)

高适入京应制科

期望通过这种

非常规的考试

平步青云

《旧唐书》

说他喜言

王霸大略

务功名

尚气义

逢时多难

以安危

为己任

才有王霸之略

学究天人之际

智勇堪将帅之选

政能当牧宰之举

尽管这一年

高适没考中

但可以看出

他感兴趣的

正是“王霸之略”

高适很早就仰慕

魏徵、郭元振、狄仁杰

这些唐初

的政治家

出处行事

仿效他们

这在他早期

赴北方边塞

就已经显露

唐代早期

东北的奚和契丹

势力还比较弱

唐王朝

为制衡突厥

对奚和契丹

有时会采取

武力攻击

有时又采取和亲拉拢的政策

当时东北边陲战事频仍

朝廷疲于应对

欲嫁宗室女与奚和契丹和亲

高适是务实的人

他深知中原王朝

与草原部族之间

的复杂关系

或许在他的意识当中

尽管采取了羁糜政策

草原部族的

政治组织结构

仍然很不同于

中原华夏地区

不是建立

在郡县制的

官僚体制上

而是建立

在部落联盟的

酋长制基础上

所以易于击败

难于保持稳定

就现实政治而言:

最重要的手段

从来都是武力

因此,高适反对朝廷

因羁糜政策而带来的

“转斗”“和亲”政策

认为

应像李广

那样主动

发起进攻

派大军一举

扫平大漠

永绝边患

在《蓟门行》五首中

高适赞扬了

己方将士的

勇敢和艰辛

对于朝廷

未能给将士

提供充足衣食

却优待归降胡人

颇有微辞:

戍卒厌糠核

降胡饱衣食

据《旧唐书· 奚传》

开元二十年

信安郡王李袆

奉诏讨伐奚人

奚酋长李诗等

率其部落归降

正史只是记载了

优遇奚人的史实

却没有记录

大唐守边士兵

的艰难处境

陈寅恪曾经以

元、白诗证史

其实高适的诗

也可用来证史

与此同时,高适意识到

大唐王朝与北方草原部族

的冲突,将是长期的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这似乎也预示了

高适一生的事业

都将与边疆征战

有关

开元二十二年(734)

高适因求仕无成

由蓟北返宋

途经邯郸

遇到一个

性情相投的

富豪青年

邯郸城南游侠子

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

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

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

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

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激辞旧游

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

往来射猎西山头

那是一个人人

炫富耀武的时代

受到北方游牧族

彪悍性格的影响

盛唐诗人们

也都喜欢写

《少年行》

一类的游侠诗

崇尚江湖义气

殷璠评价高适诗

就曾特别提到了:

未知肝胆向谁是

令人却忆平原君

表示这两句诗是

他的“最深爱者”

盛唐诗人们的眼中

金钱,算不了什么

俗规更算不了什么

重要的是:

肝胆相见

快意恩仇

痛饮狂歌的背后

是大唐开边拓土的强盛

是士人建功立业的壮志

哪怕哀悼

朋友早逝

也自有一种

痛快淋漓的

悲伤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云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这首诗是高适

从幽州返回宋州后

为去世的友人所写

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教坊将这首古体诗的

前四句缩减而成绝句

而由女伶在酒楼传唱

开元二十六年(738)

有朋友从幽州返京

作《燕歌行》

述及边塞战况

高适当时

应制举落第后

尚滞留长安

便写了这首

同题诗和之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据正史记载

开元二十六年(738)

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等人

假传御史大夫张守珪之命

逼平卢军使乌知义

出兵攻击奚人

结果先胜后败

事后张守珪

隐瞒败绩

谎报大捷

败漏后

用重金赂贿

前往调查的

内常侍牛仙童

同时逼迫白真陁罗自杀

高适此前曾从军北地

十分了解军中状况

于是

在和诗中

通过叙述

此次征战

抨击唐军

主将骄逸轻敌

致使战事失利

这篇歌行是高适的杰作

也是唐代边塞诗的杰作

高适

采用旧题乐府写时事

在结构上虽不如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歌行有章法

但从大处着墨

很有战争气势

战鼓擂响

双方士兵

骑着战马

杀声震天

诗中虽有对于

正面战场厮杀

的描写

重点却是

己方士兵的牺牲和

家乡亲人的痛苦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句尤其令人惊警

——

真正

懂得战争的人

很会描写战争

但不会赞美战争

从开元二十七年(739)

到天宝七载(749)

大约十年时间

高适一直在

梁宋、齐鲁

一带寓居漫游

境况十分困窘

正是在这段时期

他结识了李白和杜甫

三人在天宝三载

(744)

曾结伴游梁园

后又在

济南见面

这段交游

给杜甫留下

很深的印象

写了不少诗

回忆

而李白和高适

似乎没留下

什么诗篇

高适在这个时期写得最好的诗

就是在宋州送别一位董姓友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盛唐众多

的赠别诗中

这首诗特别

能体现高适

直抒“胸臆语”的特色

不叙别情,不假雕饰

而是使用,日常话语

鼓励友人,踏上前程

然而这种

豪壮的

日常话语

并不是一般文人

敢在诗中采用的

在越来越讲究

诗歌情韵和意境

的开元、天宝时期

诗人们

害怕这样写

会缺乏诗意

天宝八载(749)

高适得到睢阳刺史张九皋的推荐

赴京应制科的有道科,终于中举

按照惯例:

制科中举可以拜

中书舍人、员外郎

次则可授拾遗、补阙

但在妒贤嫉能的

李林甫的排挤下

高适只得到

一个封丘县尉的小职务

这使得他内心颇感不平

当一个

小邑的县尉

解决了基本

生活的问题

但是每天职事

只是送往迎来

毫无作为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这样子的

官场生活

对于一个

胸有大志之人

是难以忍受的

高适曾几度想要归隐田园

同时一直在关注边防形势

并且对于北方边防的判断

颇有见识

在任封丘县尉期间

高适还曾送兵至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管辖的清夷军

并就所见所闻表达了

自己对于边事的忧虑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北方边患

连年不断

边将们却

只顾邀宠

自己虽有良策

无奈玄宗宠信安禄山

只能徒叹

君子沉沦

小人晋升

在高适看来

唐王朝在北方边防的

用人上一直是失败的

继察觉到

张守珪的

恃功误国

高适再一次

表现出他的

“窥察洞明”的

政治军事才能

预料到

安禄山会军队

终将成为祸患

归来闭门是

山水田园诗

常用的结尾

一般

表示不满

个人际遇

归隐林下

高适把它用在

国事的预测上

有一种严重

的警示效果

高适当然不会

真想退隐田园

首先他无钱置买田产

其次他依然雄心勃勃

但是县尉这一种

没有前途的小官

他肯定不想再做

天宝十一载(752)

高适

终于辞去封丘县尉

到长安谋事,并与

杜甫、王维、岑参、

储光羲、崔颢、

綦毋潜

等人宴游唱和

登慈恩寺塔

游曲江

这种交游

既是文人

兴会雅集

也是为了

借以成名

果然,这次入京成为了

高适仕宦生涯的转折点

他得到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的赏识

于天宝十三载(754)

被辟为幕府的掌书记

军幕中的掌书记

是一个重要职务

很容易得到提拔

还能接触到不少

重要官员

高适喜欢金戈铁马

尽管他只到过陇右

但对

更辽远的

西域边事

十分关切

天宝八载(749)

哥舒翰率军攻占石破城

(今青海湟源西南)后

又于天宝十二载(753)

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

开拓大唐疆域一千余里

被朝廷进封西平郡王

高适投在

哥舒翰摩下

晋升的机会

自然大多了

陇右的从军经历是

高适边塞诗创作的

第二个高峰期

随着仕途的顺利

以及与京城诗人

交往的增多

高适诗风

开始有了

一些变化

写出较为

精练含蓄的

七言律诗

尽管遣词造句上

仍有乐府古诗的

意味

在离开长安

赴陇右途经金城

(今兰州)时

高适登上了

高高的城楼

眺望黄河与远山

对前途充满沉思

北楼西望满晴空

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

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

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

至今羌笛怨无穷

——

颔联描写环境

用武器作比喻

急流如箭,残月似弓

十分符合诗人的气质

颈联

采用姜太公和塞翁失马的典故

表现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认识

高适始终相信

自己虽已年老

但祸福转化的法则

永远具有现实意义

边庭自古以来

只有杀伐征战

或许此次赴边

终将改变命运

高适预感

果然应验

不久爆发

安史之乱

他的人生

也发生了

巨大转变

天宝十五载(756)

高适随哥舒翰

回军据守潼关

他的政治判断力

在这次历史大事件

当中表现得更突出

潼关失守后

哥舒翰归降

安禄山

高适

却追随玄宗到了成都

并极力反对房琯等人

诸王分镇的主张

认为这将导致

王朝内部分裂

此后的永王作乱

再次验证了

他的判断

高适因此

得到肃宗信任

被授为谏议大夫、

淮南节度使

率军讨伐永王

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上

高适的政治判断力

不仅强于李白

而且强于杜甫

他们

也都反对

安史之乱

李白投靠永王

高适断定

永王必败

杜甫支持房琯

高适反对

诸王分镇

早在天宝八载哥舒翰

攻占石破城的

著名战役中

李白看到

双方士兵

伤亡惨重:

君不能学哥舒

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高适看到的则是:

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

对高适来说:

政治从来

不是根据道德

而是依靠强力

来决定的

中原王朝与

游牧部族

在历史上

发生过多次

重大的冲突

最终还是只能

由战争来解决

对他来说

不是一个价值判断

而是一个事实判断

三人当中

唯有高适

致身显宦

他在政治上的见识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高适

诗人之达者

其人故不同

甫善房琯

适议独与琯左

白误受永王璘辟

适独察璘反萌

预为备

高适的

政治理性

还表现在

安史之乱

对李、杜的

不同态度上:

当李白因为依附永王

而被关押在浔阳狱中

写诗向高适求援之时

高适并没有任何回应

但高适后来

任彭州和蜀州刺史

却常在经济上接济

流落到成都的杜甫

这种不同的对待

无疑是他在衡量

政治利害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

高适属于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

那种遵循责任伦理

而并不是心志伦理

的人

始终是考虑

行动的后果

即是能做

而非应做

的原则

不过,高适一生中

最大的失败也是发生在

他任剑南节度使的时候

代宗广德元年(763)

高适

率军平定吐蕃侵扰

由于军粮储备不足

松、维、保三州沦陷

杜甫《东西两川说》:

三城失守,罪在职司

非兵之过,粮不足故

他的节度使职务

也被严武取代

奉调回京城

战争从来都是

不同文明间的

冲突与融合

高适的边塞诗

反映了中原王朝与

草原游牧部族之间

充满着血与火的战争

它本身就是

古代文明史的部分

今天的读者会发现

古人的价值世界

还是比较单纯的

唐代的边塞诗书

写着

光荣与苦难

冲突与杀伐

却没有宣扬仇恨

族群仇恨的价值

是现代人的发明

是在

自然世界的

价值消失后

人类

进入历史世界

才出现的情感

高适从剑南节度使

任上奉调回京城时

杜甫正好

不在成都

两个朋友未能

见上最后一面

高适返京后

任刑部侍郎、

转散骑常侍

进封渤海县侯

基本上是

高位闲职

他卒于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享年六十六岁

听到高适的死讯

杜甫写下悼念诗

赞其

“独步诗名在”

这是一位

伟大诗人

对同时代

另一位诗人

的盖棺论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