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读的几本书

 真友书屋 2015-09-30
魏小河 不止读书


九月的最后一晚。


这时间过得可真快,还没准备好如何打发,就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一个月里都看了什么书,昨天已经交待过了,不过还有一点漏网之鱼,今天也捉出来,做一碟小菜吧。



《亦摇亦点头》 刀尔登




刀尔登本名邱小刚,被称作才子,82年河北省高考状元,北大中文系毕业,论坛时代以网名三七博得文名,擅写历史随笔,著有《中国好人》《旧山河》等。其实著作不多,并且多是专栏合集,然而文笔老练、风趣,知识性和文学性兼具,闲时好读。


这本《亦摇亦点头》仍然是专栏合集,所写的却不再是历史,而是读书。至少一半篇目写的是读书的回忆,比如1981年初春的一个晚上读《罪与罚》,感觉自己发起烧来;比如少时找不到书看,就啃《辞海》。


除此之外,也谈通俗小说,草木虫鱼之书,还有自己读古书的经验,读鲁迅的感觉等等,总之是读书的经验,记忆和书混合在一起,既谈书,也讲自己。


最后一辑较为特别,谈到的是读书的方方面面面,有些题目近于唐诺《阅读的故事》。头一篇《读书无用论》讲“读书无用论”和“读书有用论”本是一家,是一种疾病的两样症状,平常我们批评读书无用论,实际上“读书有用”也是功利化的对待读书,最好是不谈有用无用,只管读去。


还谈到名著的山峰,要不要攀爬?讲了一个概念:喜爱和敬佩是两种感情。既然如此,那么选择权其实还是在你。


还有《书架》《记性与书》等题目,都是爱书人喜欢读的,不过可惜的是,我已经忘了大半。不过这也不用担心(自己宽慰自己),正如刀尔登所说,“一天一天地生活,一本一本地读书,两边的零星感受或相对较,或相掺和,有的已辫不出原始,有的遥遥相对,我们不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吗?”



《大书特书》 (美) 乔·昆南




乔·昆南是美国的一位媒体人,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嗜书人。


很久以前,就养成了一个兴趣点,特别喜欢找一些关于书的书来看,这种书,大多属于闲书之列,不够装门面的,然而看别人是怎样读书,实在是一种乐趣。到底是什么样的乐趣,也不大讲得清,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期望遇着品味相同的伙伴一样,可能还是渴望同类的欲望在作祟吧。


《大书特书》谈书甚广,不过不是一本一本来谈,也不是一个作家一个作家来谈,而是把读书生活作为对象来谈,拉拉杂杂说了好大一通,不客气说,蛮啰嗦的。好在真诚,是喜是厌明明白白,不搞迷糊,而且读书怪癖不少,眼光又尖刻,说话颇刻薄,读起来蛮好玩。但是不能读很多,相比同样刻薄的毛姆,就差许多了。



《中国行日记》 [法]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在1974年来过一趟中国,那时候中国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不可自拔,罗兰·巴尔特跟随一个杂志访问团到中国进行了为期20多天中访问,去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等城市,在接待方的安排下,参观了一些景点、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等地方。


《中国行日记》便是这趟旅途中的记录,老实说,一点也不好看,或者说阅读体验不佳。因为是私人记录,所以文字十分碎片,加上“官方安排”,罗兰·巴特尔一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性”,那个年代性在公共生活中几乎是被取消的,罗兰·巴特尔记录了这一点,另外则是庸俗的话语,官话和套话,这让他很受不了。


通过这本小书,或可约略瞧瞧当时的中国,如不是罗兰·巴尔特的研究者,翻翻就好。


《哀痛日记》 [法]罗兰·巴尔特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同样是很碎片化的书写方式,但连续起来,似乎又有不同的力量,关于失去亲人的哀痛,只有有此经验者才能感同身受,但这种知识分子的情感和自我分析同时构成的文本,确实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抒情的,同时还有一个自己在观察,思考到底什么是哀痛,以及哀痛的意义等等。


读此书,想起止庵先生的《惜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