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印象 | 十一特辑之水乡有约

 青梅煮茶 2015-10-01

碧绿的流水,摇曳的乌篷船,斑驳的白墙,高高悬挂的灯笼,三三两两的行人……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全然融合在图画中……

  你是宁愿被堵在路上,还是和小编共赴这仰慕已久的水乡之约呢?


 
 西塘是一首诗,既古朴又抒情;西塘是杯酒,清醇悠然,轻盈浪漫。


行走西塘·聚焦乌篷船

  在西塘的河水里,乌篷船或行或泊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乌篷船就应该停泊在水乡的桥下,配上水泡般的拱桥、布满青苔的石级,还有古镇老街,那就是最写意的中国水墨。乌篷船就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它离不开芦花飞白的河滩、月下凝霜的板桥——它与蓑翁独钓、鱼鸦孤立、夜雪晨霜、寒山瘦水最相宜,它离不开它们。或者说它们离不开它。江南的河流、月夜、江村,有一只停泊的乌篷船,一切就全活起来。你仔细倾听,会隐隐听到《渔舟唱晚》的旋律,还是金振瑶用琵琶弹拨的,乌篷船出场不能缺少二胡与琵琶的伴奏——当然,风景区的乌篷船更多是一种表演道具,缠头帕的船娘在摇橹,还会唱一些古老的吴歌。乌篷船最适宜乘坐中国女子,打油纸伞的苏小小,浣纱的西施,还有写词的李清照……乌篷船有一种宋词意韵,与南方的戏曲最贴切:黄梅、越剧或锡剧,让人联想到青衣长长甩起来的水袖、白面书生单薄的对襟与青衫——乌篷船的性格就是书生式的羸弱,一种女性的阴柔,它静静停泊在月光下桥洞里,与农耕时代乡村女人的身段与气质浑然一体。中国式的文人情感,大多也就寄托在乌篷船的剪影里,这便是一叶扁舟遁隐江湖。



行走西塘·漫步廊棚

  西塘与其他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那千米的烟雨长廊。所谓廊棚,就是平而直地伸展出去连在一起的颇具规模的带屋檐的房子连成的带屋顶的街。廊棚既有观赏作用,又有遮风避雨的实际功效,顺河而建,傍河而走,成为独具西塘特色的代表建筑。


  作为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西塘的廊棚棉延相接,据说有1300多米长;二是在它别致的形状。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后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许多“顶”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棚”,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是,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花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毋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卜的回龙棂,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行走西塘·行走石皮弄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一百二十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


  走进叫“石皮弄”的小巷,就像走进人们常常形容某种景致的“一线天”。只容两人迎面而行的小巷,夹在两侧高大的风火墙中,犹如高峡相对中一条干涸的小河。巷内空无一人,显得分外幽深、清寂,脚步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发出的“啪、啪”声,被高墙拢着,在一番与心弦的共振之后,便像风一样,沿着河床,飘向不知所达的远方。高墙被雨水浸湿,泥沙斑驳,显现着岁月留下的沧桑。墙角的苔藓,在雨水的滋润中,尽情展示意味着久远与懈怠的浓绿。路面虽已被水样的岁月磨得很是光滑,可脚仍能感觉到锤凿留下的粗糙。深深的幽巷被雾样的雨笼罩着,像一条去向莫测的时光隧道,遥遥地,一个背影飘忽在雾气之中……


行走西塘·烟雨西塘


烟雨西塘

陈远珍


  西塘,是浙江嘉善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吴越两国相争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明清时代,西塘文人辈出,透出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气息氛围。

一个绵绵的雨天,我走进了西塘。西塘的河道纵横,袅袅婷婷,伶伶俐俐,一代代流淌过来,携了一串串故事。下雨时更是让人看到水与古镇灵魂的通融之处,河水很静,雨很轻,飘飘洒洒地落下,水面泛起的那层淡淡的水烟,明亮又朦胧,温润且平滑。临水入影的一家家明清老宅,斑斑驳驳,古色古香。

有水就有桥,西塘的桥很多,有长长的廊桥,有矮矮的石桥,也有高高的石阶拱桥,不若陈逸飞先生画中的周庄双桥,这里更多是实实在在的结实,貌似普通,却连接着六百年历史古镇的完整,也是鸟瞰渔舟唱晚的最佳阵点。站在桥上,青檐错落,小船静泊,石板青砖在烟雨之中愈远愈淡,最后缥缈不见。

西塘的建筑有着浓重明清特色,石头铺成的小巷,弯弯曲曲。站在小巷中,抬头仰望,厚重的雨云,就好像调皮的小孩用铅笔窄窄地涂了一条。穿过一条不知名的小弄,顿时,眼前突然一亮,青砖黛瓦,木栅花窗,小街傍河,人家依水,好一派江南美景。我恍如戴望舒笔下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着油伞,袅袅婷婷地踏在青石板上。一路行来,尘封的记忆徐徐打开。

一桥,一廊,一弄,内敛的华质,盈盈的静美,透映着烟雨蒙蒙的气韵,浓缩了商业化之前的江南。在靠河边的小饭馆就座,品尝蚌肉的鲜美,一步之遥,河面上驶过一只只小船。摇橹人多是男子,一双大手已被时间钉上烙印,一个圆圈,摇去沧桑,一个前进,行驶过岁月。我坐在原地,目送船与人一起渐渐消失;傍晚,趁一日光阴未流尽,憩茶、摆点心,拿着相机看河对岸戏台上的表演。我虽听不懂得曲儿何意,但他们举手投足间的万千妩媚,也值得我将这刻时光锁进一纸间。临风怀古,心溺典雅,弥足回味。

晚上的古镇有种说不清的味道,老街宁静而从容,女人们在驳岸边不紧不慢地淘洗着,老人们在廊桥中抽着旱烟,拉着家常。在老人们的身后,是比他们更老的两棵明代古银杏树。晚风吹过,枝繁叶茂的老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聊着几百年说不完的话题。在这样的石阶上一走,一路的繁杂全消失不见了。沿着河岸一排排红红的灯笼,把西塘罩进了一片宋词的意境中,温婉,缠绵,朦胧。水里是霓虹的灯影,满河的霓虹色,浓得用桨也划不开。近处的飞檐还依稀可辨,远处的房舍就只在天际留下黑黝黝的剪影。河边的窗棂,有的关着,有的没关,灯光从里面散发出来,也把宴席上的喧哗声带出来。第一次如此接近梦中的古镇,恍若时光流止。待到长廊尽头,廊棚下的万千风情,廊棚上的雨打叮咚,当是天上人间共赏乐,齐享乐。再回眸这千米“烟雨长廊”,真正是“烟雨长廊看烟雨斜阳,斜阳照长廊,偶见烟雨茫茫”,感觉走过的是昨日沧桑,落下的是今日迷茫。


  
西塘是一首诗,淡雅而隽永。同南浔的大富大贵、乌镇的沉稳凝重相比,西塘就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婉约雅致,更加的朴实和精致,宁静、富足而悠然自得。喜欢归喜欢,西塘可不是看上一眼就能融进去的地方,你得有缘分,心也不能浮。到西塘,最好一个人去,你可以要一杯清茶,斜躺在水边阁楼上的竹椅里,消磨一个下午;或者,斜靠在暮色中垂柳下的石栏上,打发一个晚上。此时,尘世的喧嚣与浮华离你远去,时间仿佛停止了,早已蒙上了灰尘的一颗诗心会慢慢醒过来。西塘,让你不经意间,回到了古代;西塘,让你不经意间,唤回了一颗诗心。


 (来源:语文周报)




[语文周报]

国学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语文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