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的阴阳平衡

 幸运草wrh 2015-10-03
      就人体而言,日常的生理活动都是以物质为基础,它依赖的是阳气的作用,而阳气的产生又依赖于阴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果阴阳不能彼此为用,导致分离,那么人的生命活动也会随之停止。

   阴阳消长的关系正如《易传·系辞》中所说:“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对立双方是处在不停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的,双方一直维系着此消彼长的状态。比如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再变成白天,这就是宇宙的变化规律。太极图的中间是一条S曲线而非直线,即说明阴和阳总是处在不断的消长之中。如果脱离了这个规律,就会出现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

   针对人体来说,我们的生理活动为“阳”,体内的营养素为“阴”,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消耗掉一定的营养素,此即“阳长阴消”。而“阴长阳消”则是营养素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掉生理活动能量,如此,就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阴阳一方出现偏盛或者偏衰的状况,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

  《易传·系辞》中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里讲的就是阴阳转化的关系。万物之间的阴阳两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使阴阳长期共存,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局面。

   当我们体内的阴阳出现失衡时,我们的身体便会表现出相对应的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记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在对这些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医生关于“由阴转阳”或者“由阳转阴”的说法,这就是利用阴阳转化的道理来重新恢复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实现治病的目的。

   那么“阴阳平衡”又是什么呢?所谓的阴阳平衡,指的就是阴和阳之间保持的相对协调和稳定的状态。世间万物时刻都处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阴和阳也是如此。所谓“此消彼长”,最后必定会形成相对的统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当中说:“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意思是说,阴和阳的中和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法则。

   其实,这种阴阳的平衡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人体的活动也是如此,比如体内气的升降、血液的循环、物质的代谢、精气的转化等,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处在阴阳消长的转化中,那么宇宙便也会总是处在瞬息万变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有生命诞生和存活。所以说,只有保持这种阴阳的平衡,才能维系我们所生存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人体就像是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每个内脏皆负责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维持整个身体的正常运转。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是维持我们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而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则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黄帝内经》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分“阳气”和“阴精”,致病邪气分“阳邪”和“阴邪”;阳邪多则导致阳盛伤津之热症,阴邪多则会产生阴盛伤阳的寒症。此外,如果阳气衰竭不能制阴,就会导致阳虚阴盛的虚寒症,假如是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会导致阴虚阳亢的虚热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会使人健康、有精神,而一旦阴阳失衡人们便会患上各种疾病,出现早衰的情况,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一般来说,人体阴阳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血液的酸碱度会保持在7.35~7.45之间,此时人体的免疫能力正常,很少会出现生病的状况。但是,假如我们食用了过多酸性或者碱性的食物,使血液呈现偏酸或者偏碱,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血液偏酸会降低体内钙盐的含量,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引起各种疾病,常见的有食欲不振、驼背、便秘、龋齿、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胃溃疡和脑溢血等。因此,为了避免酸碱出现失衡,我们必须对饮食进行合理搭配,水果、蔬菜等是碱性食品,而鱼、肉、蛋奶等属于酸性食品,在饮食中我们要注意荤素的合理搭配,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酸碱的失衡,也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其次,动静平衡。我们的生命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现代的医学专家认为,生命不仅要运动,还需要静养,需要动静结合。理想的分配是三分运动七分静养。运动,锻炼的是我们的筋骨,当我们进行全身性的运动时,能够有效增强氧气供应,增加肺活量,使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促进肠胃的蠕动,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但是运动过量的话,会使体内的能量消耗过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此时,我们需要用静养来调节身心,静养锻炼的是我们的精、气、神,当肌肉和大脑的神经处于松弛状态时,体内的血液流量会比平时提高15~16倍,以促进血液的循环,为全身的组织器官输送足够的营养素。所以说,只有动静合宜,保持身体动静的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进一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后,心理平衡。每个人在社会上皆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这种平衡对我们的健康很有益处。一旦这种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时,人们往往会失去心理的平衡,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因此,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我们必须要对别人多一点理解、爱心和诚心,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我们拥有一颗乐观的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记载:“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机能的下降和衰老都是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再复杂的疾病都可以用“阴阳失调”和“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理论来概括。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和亢盛都会引起相对的生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的生命活动除了要以自己身体内的阴阳作为依据之外,还必须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记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地。”其中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进一步地阐述了人体和大自然的紧密关系。

   所以说,唯有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维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和养生的目的。

 人体为什么会阴阳失衡

   人体阴阳的平衡并非固定不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因此,阴阳平衡很容易会被打破。这是因为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非绝对的静止的平衡,阴阳两者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在正常情况下又维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协调,如此,才有我们身体的健康。

   前面我们讲过,阴阳双方的关系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当其中的一方出现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时,另一方就会代偿弥补,此时体内的阳气和阴精如果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平衡,那么阴阳也会随之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具体来说,导致阴阳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体的老化

   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不断老化的过程,从出生、成长到衰老,阴阳的失衡始终都会伴随着我们。开始的阶段,由于新细胞生成的数量和代谢速度超过旧细胞死亡的数量,因此这种失衡所表现出来的影响便不明显。随着我们身体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完善,成年以后,体内的阴阳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此也维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

   到了晚年,由于新细胞生成的速度越来越慢,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同时开始逐渐地衰退,这会导致阴阳失衡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身体的疲劳感和各种疾病也随之而产生。这就是人体成长和衰老的自然规律,假如我们能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就可以延缓衰老、常保健康。

   2.七情的影响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一个人情绪的剧烈变化会对阴阳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阴阳的失衡,使体内的气血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转,气血功能也随之而出现紊乱。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一旦其中一情出现问题,会连带着使整个人体的气血、脏腑和阴阳出现失调的状况,引起各种疾病。

   3.六气的影响

   六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从四季的气候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中还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复杂变化。正常的六气是不会导致阴阳失衡,但当气候出现异常的变化时,六气随之发生异常,出现太过或者是不及的情况,此时,它就会对人体的阴阳造成影响,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除了以上的几个因素之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绿化面积减少、电子产品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也都会严重破坏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易传·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素问》中也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阴阳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诱因,一旦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衡,就会引发相对的病理反应。

   阴阳的失衡包括脏腑、气血、经络和营养等的失调,以及上下升降、表里出入等气机运动的失常,它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依据。在病理上,阴阳失衡主要的表现有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其中阴阳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它又分为寒热两种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体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阴胜则寒

   阴胜是由于体内的阴气过于亢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它多是由于感染风寒阴邪,或者食用了过冷的食物,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导致的阴寒内盛。

   阴的特点是寒、湿、静。因此,阴气偏盛产生的病变多表现为肢体寒冷、口淡不渴、脉迟、苔白等。同时,由于阴气过盛,相对的阳气就会出现偏衰,以致于引发腹痛、恶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状。

   2.阳胜则热

   阳胜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偏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阳主热,阳气的偏盛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亢奋和代谢的亢进,增强身体的反应。

   阳的特点是热、燥和动。所以,阳气偏盛所导致的病变多表现为烦躁、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3.阴虚则热

   阴虚指的是体内的阴液不足,它多是由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者久病耗阴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红升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消瘦、盗汗、脉细数无力等。

   4.阳虚则寒

   阳虚指的是体内的阳气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劳、久病失养、饮食不当、过度受寒、药物过量等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 白、脉迟、小便清长、下痢清谷、喜静蜷卧等。

   由此可见,阴阳的失衡是导致病变的根本原因,无论病理的变化再复杂,也都是由于阴阳的失调所致。所以,加强对阴阳两气的维护就是我们养生和保健的最大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