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移风易俗

 崆峒樵隐 2015-10-03

诗学概念·移风易俗


    作者:见文后 来源:本站整理 阅读: 76 更新:2009年05月11日
    古代诗学概念。关于诗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始见于《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古代诗、乐、舞三者合一,所以《荀子》之“乐”,包括了诗歌艺术在内。而《礼记·礼乐》称引《荀子》之言,文字稍有异同。后来汉初的《诗大序》则称引并加以发挥,专门用来论诗,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中,古代儒家不仅看到了“感物而动”的一面,而且更进一步看到另一面:即诗歌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能动反响。过去孔子很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论,这主要是就学习和运用的效用而言的。到了《荀子》和《乐记》,则更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主张统治者应当积极地利用诗乐来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诗大序》直接受到《荀子》和《乐记》的影响,特别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希望统治者通过诗歌来进行潜移默化的特殊伦理教育,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样,就把诗歌作为宣传统治思想的特殊工具,明白地揭示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社会作用。这与汉初封建统治者的一统天下、一统思想的要求是同步的。《诗大序》的这一理论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的儒者大体上是按照《诗大序》的启迪,来建立自己的以教化为中心的诗论框架的。如唐代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见《全唐文》卷三六八)云:“《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雎》之义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盖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故延陵听诗,知诸侯之存亡。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而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白居易有关新乐府运动的诗歌理念,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要求裨益时政、移风易俗,也明显受《诗大序》理论的影响。儒家“移风易俗”诗歌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一面。揭示文学有益社会人生的能动作用,积极反映现实,是进步的;而把诗歌拘囿在封建伦理教化的小天地中,又过分狭窄,不利文学的健康发展。(蒋凡)
    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