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写书人是古代各国史官

 汐钰文艺范 2015-10-03

在周朝之前,除了这些政府的“官书”之外,其他人是无权收藏书籍的,因此,写书这件事也非普通人能为之,那么,最早的写书人是何许人也?


翻阅史书,《汉书·艺文志》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说的是从很早开始便有史官一职,史官为国君记言记事,有点像后世的书记官的性质。这种记录行为,古人就称之为“书”,这些“书”的内容都是史官随时所记,并无严谨结构,在现代人看来,就像是一本年月日的流水账一般,但就是这样一群史官,成为中国最早的写书人。《隋书·李德林(博客,微博)传》记载:“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史又有无事而书年者,是重年验也。”“春秋”是古人对编年体史书的称引,周朝时,不光周王室有史官一职,各诸侯国管理档案的人员也被称为史官,他们记录了各国的历史,因这段话提到当年墨子看到了《百国春秋》,可见在史官们年复一年的记录过程中,那时史书的数量已非常之大。


事实上,春秋之前,史官们不仅记录历史,而且收集到的资料也非常丰富,其内容有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民歌,贵族之间的各种礼仪和规则,周人占卜用的卦辞和爻辞等,包罗万象。到了春秋末年,奴隶制社会瓦解,史官纷纷离开周王室寻找新的出路,在他们出奔时,往往会顺手牵羊,带走很多资料档案,让这些“官书”从王室和旧贵族手中解放出来,也让诸如孔子这样的先贤能从这些旧时积累的档案文献中,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来教授弟子。


不过,你要认为过去的史官就像现代的秘书一样, 每天做着简单的记录性工作,那就错了。事实上,古代史官是一个“高危行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君主的脾气让人琢磨不定,秉承“君举必书”原则工作的史官,有时也会触怒当权者。春秋时代,齐国大臣崔杼纵容旁人杀死君主庄公,齐国史官便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看了,恼羞成怒,将他杀害;由史官的弟弟继任成为史官,而其弟照原样续记,崔杼又杀其弟;接着,史官的另一位弟弟继续接替史官的职位,继续据实记录,同样被杀。直到史官的第三个弟弟继任史官时,大权在握的崔杼终于束手无策。虽然齐国史官兄弟牺牲了生命,但捍卫了历史的真实,为后人留下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他便返回继续执政。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看了之后,辩解说弑君的是赵穿,不是他,董狐却说:“赵盾你作为执政大臣,逃亡未过国境,那么你和君主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是未尽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你承担。”这个故事就是典故“董狐直笔”的由来,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给赵盾扣上“弑君”的帽子确实有点冤枉,但从董狐作为史官,忠于职守、点出当权者行使权力之弊的角度上来看,他的直言不讳确实值得钦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