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优雅a 2015-10-04
三、文学与宗教
  
  什么是宗教?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现实世界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产生之后,伴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与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完整的理论化的教义、严整的教规、严密的宗教组织、统一固定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场所。
  
  马克思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大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①这就是说,宗教并非用抽象的概念范畴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幻想的方式,用一系列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神奇形象来反映世界,因而与文学在精神上、思维对象和思维方式上,以及手法表现上都有相通之处。在起源上,宗教与文学是同宗,都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只不过到后来宗教发展成为有着固定仪式、完整教义、严格教规的组织社会。在仪式与教义两个方面,文学与宗教关系较为密切,好的教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如赞美诗等。因此,在整个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学与宗教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一)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1.原始宗教与文学的产生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从文学的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尽管文学产生于宗教的说法并不可信,但文学的产生深受宗教的影响则是无可怀疑的。比如,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最早的信仰形式,它相信在某种动物或植物与氏族之间有着亲族关系。图腾被认为是原始人所属部落本质的体现,是这种图腾崇拜激发出了原始艺术,“神话剧就是从纪念图腾的礼仪中演变出来的。献祭是这种神话剧的高潮,剧中人带着假面具,装扮成神圣的植物或动物来进行献祭活动,并象征性地表演出祖先的经历和图腾真实的形象的生活。”原始神话是文学最早的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就蕴涵着一定的宗教意识,并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人不懂得人类的起源,只是在生产中发现人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密切联系,于是就把这些动、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并使之神话,以解释其起源,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它,寄托人的某种生存愿望。正是在此基础上,神话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比如,对土地的崇拜产生出关于土地的神话;对天体的崇拜产生出关于日、月、星、辰、云、雾、雷、电、风、雨、雪的神话;对河、水、山、石的崇拜产生出各种关于河神、水神、山神、石神等神话;对火的崇拜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火神的神话;对动植物的崇拜产生出各种图腾的神话……这些都足以说明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密切联系。
  
  神话是这样,戏剧和诗歌也是如此。在原始宗教中,图腾崇拜仪式和巫术都包含歌、舞的成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这种崇拜仪式或巫术的成功。这些歌、舞,常常与某些神话相联系,并试图对它相应的有关事物(如祭祀对象、巫术内容)发生影响,达到某种愿望的实现。在原始诗歌、戏剧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用以祭祀和巫术仪式的歌、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宗教对文学内容的影响
  
  宗教对文学内容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题材来源、思想观念与人物形象尤其是鬼魂形象的塑造上面。
  
  第一,宗教经典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源之一。最典型的是《圣经》对文学题材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千百年来,《圣经》故事被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所选用和借鉴。西方中世纪文学除部分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以及一小部分市民文学外,相当一部分文学如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等,几乎完全是以《圣经》内容为题材的。即便是民间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熏染,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息,中世纪后,采用《圣经》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情况更为普遍。但丁的《神曲》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关于地狱、炼狱、天堂的描写就源自《圣经》;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是取材于《圣经》故事;拜伦的诗剧《该隐》,其素材是取自《圣经》中该隐杀弟的故事;托马斯?曼后斯写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则采用的是《旧约》中关于约瑟的故事;而《圣经》典故被文学作品所借用的情
  
  况则更普遍。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故事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源,渗透进古典诗歌、戏剧、小说之中。
  
  第二,宗教的思想意味深深地渗透进了文学作品之中。这是宗教对文学内容的深层次影响。它不是停留在借用宗教故事或人物的表象上,而是把宗教的思想意味深深地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使其成为文学作品内部的思想意蕴。比如英国学者H?麦修斯在《莎剧中的角色和象征》一书中,研究了莎士比亚戏剧结构和意象中的基督教成分。他认为,《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另外几部历史剧中都隐含着基督教“罪恶、审判、赎罪”这样一个三层模式,使撒旦对上帝的反叛及其堕落、原罪,耶稣被出卖、死亡和复活等宗教原型就变成了邪恶的谋杀、叛逆,善良的遭难,正义对邪恶的审判乃至最终胜利等政治、社会和道德冲突。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西方文学史上是不胜枚举的。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佛教传人中国以前,中国古代诗文主要受儒、道思想的影响。魏晋以来,儒学日微,玄风渐盛,东晋时期便出现了玄言诗派。佛教传人之后,便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不同程度地渗透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佛教的基本思想观念是四大皆空、人生无常、因果轮回。这些观念一经传人便很快被士大夫文人所接受,并渗透进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在封建士大夫失意、寄情山水的诗文中,常常隐含着佛教人生虚幻、诸法皆空、隐逸出世的思想观念。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尤其是以禅人诗,更为普遍。所谓以禅人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或以诗解禅,或诗寓禅意。以诗解禅只不过是用诗的形式来阐述、宣传禅理,空有诗的躯壳而无诗的审美意味。诗寓禅意则不同,这类诗作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诵草木,或咏鱼钓……,并不谈禅,但诗句之中、笔墨之外却隐寓着浓厚的禅意禅味。如王维的《鹿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所体现的清净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总之,以禅入诗使得诗的表现更富有意味。此外,在小说、戏曲中,佛教思想的影响也随处可见。《红楼梦》写尽人间相,以梦始,以梦终,一首《好了歌》概括了人世的无常;古典戏曲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体现。
  
  第三,受宗教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丰富多彩。一方面是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人物原型。另一方面是在宗教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的鬼魂妖怪形象。在西方,《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该隐、约瑟等人物都先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而文学作品中各种神父、教父人物更是丰富多彩,尽管这些人物多
  
  是虚构出来的,但他们是作为宗教人物而存在的,在这些人物身上反映着许多宗教内容,是宗教影响的产物。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罗德的形象就十分典型。《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历史上实有的僧人,作家将其借用到小说中来,取其西去取
  
  经的历史故事而虚构创作出了文学人物唐三藏。在宗教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鬼魂妖怪形象层出不穷,其中一些是直接从原始宗教的传说故事演绎出来的,有些则是虚构出来为宗教宣传服务的,它们都深受宗教观念影响。宗教宣传灵魂不死,于是有了文学中各种各样的鬼魂形象。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有众多鬼魂妖怪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尽管精华与糟粕并存,但都是以“鬼”喻人的,“是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架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从而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人物画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