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打硬要无遮拦-----从只需站一分钟的三体式说起 文:王季 形意拳在明劲有成之后,交手时就应当做到直取中线,硬打硬要,但是,现在有部分爱好者对怎样才能做到“硬打硬要无遮拦”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以为有捷径可走。更有部分教授者顺应此风,以“三体式只要站对了,站一分钟即可”的形意拳兜售于人。我个人觉得此风不可长,单纯强调技术要求,忽略了功力训练,很难在拳术上有长足进步。真正的三体式,初学者能站一分钟就不错了,但不能以“站一分钟即可”来误导后学者。 因为牵扯到练法的问题,我就将形意拳初期该如何练,怎样才能逐步做到“硬打硬要无遮拦”具体说说,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教。硬打硬要无遮拦,讲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打法,即交手技术上的问题。明劲有成之后,劲长力大,但变化不足,打法上尚不能因敌作灵活的变化,只能硬打硬要。第二个是体质,即功力的问题。明劲有成之后,已初步具备六全纯阳之体,体质坚实,能抗一般击打,出手劲力沉稳,具备了强行突破对方防线的能力,这也是硬打硬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是否硬打硬要,是个人实作的习惯问题,能否硬打硬要,必须明劲有所成就方可。 要想练好明劲,只能按部就班,从桩功,五行拳入手,以九要,八字,七疾,七顺为规矩,使身体 渐内外强壮。体弱者,可适当辅以举杠铃,拉单杠等力量训练,自可加强效果。桩功的训练,应以三体式为主,体弱者,可先站浑圆桩。李文彬先生说过,单就练好形意拳而言,除了三体式,是不需要站其它的桩了。浑圆桩的运动量相对小一些,体弱者先站浑圆桩较为合适,以后身体强了再练三体式。 不管站什么桩,最后都应求得“神全”。据说孙禄堂先生的弟子齐公博站桩有成之后,孙先生自其体后突然一捋,齐当场飞起,但落下时仍然是三体式的姿势,孙先生大笑“成了”。齐公博的这一表现正是神全的最好体现,站桩,要求神全,何谓“神全”,这儿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行话所说的“站进去了”,也可以说是“呆若木鸡”。斗鸡的朋友都知道,“呆若木鸡”的斗鸡是最难培养的,这样的斗鸡精神气垫完整,整体如一,全身上下无懈可击。我们站桩,最终所追求的,也就是这样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难求得,如果站一天的桩,能有五分钟的时间是神全的,就不易了。因为身在俗世,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站进去的,而且这种状态不是仅站好姿势就可以进入的,说它类似于打坐的入定,并不恰当,但有点类似,可以说是物我两忘,但心中还有一点灵机。以这种状态与人较技,心中灵机一动,手足全凭自然反应,这是拳法上的高深造诣,讲多了人心所向有玄虚之嫌,但行家自当知道不是在瞎说。 第二层意思是周身要一体,静则稳如泰山,周身上下毫无游移牵扯之形。这种状态,用“六合如一”形意稍微恰当一点,初步的检验标准就是“推之不动,砸之不落,六面劲整”。功成之后,全身就象充足了气的皮球,一拍即起,与人交手,一触即发。 所以说,“神全”其实就是精神上的“一”和肢体上的“一”,这种状态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所追求的,绝不是什么“只能站一分钟,也只需站一分钟”的三体式。筋骨伸拨的练法,只是桩功里的一步,筋骨伸拨开之后,就要使它柔软有弹性。经云“伸而拨之,柔而络之”,即此意。拳经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才是通向“神全”这一目的的正确途径。这是给初学者指明以后努力的方向。但刚学时把三体式做对,就很可贵了,不能一味追求不动,应当站一会,适当地活动一下筋骨,尤其是肩部和脊椎,这样才能养生。以后应当 渐加长时间,但不提倡死站。站桩时,一要细心体会周身要求,二要松紧得当,调好呼吸,三要注意五心归一,五心归一的前提上外形要标准到位,即站桩时筋骨要外撑,意要向里缩。 这样站一段时间,对拳法的外形和内意稍有领会了,可以学五行拳。练拳时应当遵循先慢后快,先求动作顺遂,再求放出劲力的原则。切忌人为地加劲(局部使劲)或便拙力,动作自然顺遂了,就能放也劲来,前辈说“形式顺者自有力”,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着意强调,形意拳虽然从刚劲着手练习,但习者一定要遵循内家拳“自然”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出功夫。 练拳时要时刻注意后足的蹬劲,拳经说“消息全凭后足蹬”,“脚打七分手打三”,可见“后足蹬”的重要。当年李文彬老师一个“一马三箭”,四步窜出去14米,没有后足的蹬劲,何来“硬打硬进无遮拦”? 练时切忌身体起伏,这样脚上的蹬劲就是不传到手上,而是在身体的起伏中消耗掉了(龙形,燕形等身段起伏的式子除外)。 再谈一个练拳动胯的问题,有人认为形意拳的紧要在胯上。这种说法可以说对,但又不全对。为什么? 形意拳关于上步的要求是“胯催膝,膝催足”,要求在走步的过程中趟出三催劲来。为什么要练出三催劲来?因为它是实在“脚打七分手打三”有关键所在,趟步练得好的高手,可以做到步到人翻,这就是脚上三催劲的威力,而这脚上的劲力正是来源于胯,所以练拳要把胯撕开。从这一点讲,这种说法是对的。为什么又说不全对呢?这关系到一个劲源的问题,形意拳的劲到底从哪里来?传统的说法是“劲起于足,主于腰,而形于手”,形意拳认为劲力的来源于后足的瞪劲,通过脊椎 的旋转传至肩部,劲力的释放关键在于腰部的旋转,脚只是起一个力源的作用,跟胯更扯不上什么关系。交手时,胯催动上步,腰主 劲力。胯很重要,但并不是形意拳的全部关键。 还有人认为前辈们功夫好是因为有秘传的经营活动,这里作一下澄清。50年代初期,正是僵上下兴起气功热的时候,有人问形意拳家耿霞光,形意拳有没有气功。耿先生回答说,形意拳就是气功。这个说法非常好,只要按照“九要”“八字”“七疾”等规矩认真练习,这本身就是既在练拳,又在练功。前辈们的功夫,就是这样反复练出来的。只要按规矩练,自能内强外壮,全身坚实,这也正是形意拳归为内家的原因,希望练习者注意。 站桩与练拳的比例问题,传统的练法是站桩与练拳的时间比为1: 1,或接近1: 1,练的时候桩中有拳,拳中有桩,现在人似乎很难做到.但这就是在熬功夫. 真正的三体式,能站10分钟 就算下盘有功夫,但一天只站10分钟肯定不行,怎么办? 站累了练拳,练累了站桩,实在累了稍事活动一下继续练,功夫就是这样熬出来的,人们说“苦练加巧练”,巧练是指要用心去练,细心体会拳法的关键所在,苦练就是指一分功夫一分力,你多练了,功夫自然长进快。 练形意拳还有个忌讳,忌贪多。学得快肯定打不出劲来,一个劈拳练上几个月很正常。劈拳打好了,再学其它的,长进很快。为什么呢? 因为形意拳是练劲的拳,招法来源于劲力。专练一拳,练出劲力来,再学其它的,触类旁通,进步自然快。 象这样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刻苦练习,功夫才会有所长进。等到自身身体坚实,劲力圆实灵活,进退迅速了,这才具备了“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基础,再学交手,自然很快就能入门。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拳怎么练的,就要怎么用”“形意拳求之不竭,用之不尽”。谨以这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