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会战的战术笔记

 dxdfm53数据库 2015-10-05
就战术论战术,不加杂任何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成份,让我们来看看在这场战斗中国军到底犯了多少错。
总结一下,也算是给自己理一理思路。

1.战略方针与作战指导完全背离:
明明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准备以空间换时间,用纵深来分割敌人,消耗敌方力量。但第一战就是决战,把战区局限在上海周边一个极小的区域内,没有纵深,没有多线准备,全在一线硬抗,一线溃败,则全区溃散。

2.不知彼:
大战将即,蒋公还在问老张日军的工事到底有多硬。第48军进入战场才发现自家的山炮射程太近(1200米)根本没法用。
完全不了解什么叫海陆空立体作战,不知道如何进行地空协同。因为害怕空军飞机摔一架少一架,不敢大规模进行空战对抗,把制空权完全送入敌手。

3.僵硬的战线:
虽然是本土作战,但打得毫无机动性,处处设防,处处固守,在武器装备有代差的情况下与强敌做正面阵地战,硬碰硬,血淋淋。
分散兵力固守漫长的一线长蛇阵地,没有包抄,没有分割,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拳头作战,全程消极防御。而且战线极为僵化,没有可靠的机动预备队,没有第二战线用以阻滞敌军,给出战术上的移动空间,导致漫长的战线上只要一点被击溃,则处处被动。

4.错误的战场:
上海周边平坦开阔,是典型的冲击平原,没有山形地利之势可借,且地下水位极高,壕沟挖不到一米就开始渗水。
其次面海临江,完全暴露在日军航母的攻击半径之内。我军在失去制空、制海(江)权的情况下与敌方进行平原阵地对战,日军一次空袭+一个炮火覆盖下来,阵地上已经牺牲过半。

5.可怕的失误:
明知道日军必然会从海上迂回,但还是顾头不顾尾的把驻守杭州湾的部队抽调到淞沪一线。
本土作战,被对方包了饺子……无话可说。

6.该撤不撤:
战略防御的重点在于如何撤退,在本质上这是一种防守反击式的打法。而对于一场战斗来说,知道何时结束比开始更重要。
当日本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成功,淞沪败局已定,本应立即组织部队撤退,将主力转战到吴福线、锡澄线一带的国防工事中再图后计。
但蒋公为了九国公约,为了在国际上装可怜,于不可守之时,硬令部队坚守不退,直到全线溃散,兵员失控时方才下令撤退(其实这时候下不下令也不重要了)。
此时,日军包围圈几近合围,沪杭线路全断,几十万大军挤在昆山苏州一线退逃,沿途拥挤,相互践踏,头顶还有敌机临空轰炸扫射,伤亡惨重。


其实国军想要开辟第二战场这个思路是对的,用战争压力让上海的资本家们把工厂搬到内陆,也是很对的,但具体怎么操作,完全乱了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即使淞泸非打不可,即使武器装备有代差,硬实力有差距,但淞泸战场原本是可以不必牺牲这么多将士的生命的。
远一点,看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近的,看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都可以看到,在硬实力有差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地利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灵活的使用机动部队进行穿插与包抄,如何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围歼敌人。
同样的,远一点,看看敦刻尔克大撤退,近的,看看红军长征,也很容易看明白,什么叫撤退,什么叫溃散。

那么多的牺牲,那么多的血,如此糟烂的战术,莫大的悲剧。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祸及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