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然后呢?

 萧武在此 2020-11-27

一直都有个说法,认为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向,让日军被迫将由北向南的进攻变成了由东向西。这个说法在蒋二公子的回忆录中率先提出,之后就成了许多果粉把委员长吹成战略奇才的一个重要论据,只要有人说淞沪会战选错了战场,投入那么大兵力去打一场没有什么必要的会战,枉自损耗当时非常宝贵的国防力量,就有人拿这个来说事儿。

在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确实是从南向北进攻,而且很快就越过太行山,从河北和山西两路南下,整个华北迅速陷入与日军的苦战,虽然国军不断从北方各地增调援兵,但华北战线还是很快就被击溃,二十九军也只能边打边退,山西在日军的猛攻之下,最终也战线崩溃,除了晋西北和晋西南少部分地区之外,其它地区基本上都被日军占领。

在此之前,国军统帅部就在1935年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一旦中日开战,将先下手为强,从苏州、无锡一线将87和88两个师调入上海,首先歼灭在上海日本租界的一千人左右的小部队,控制港口,迫使日军以登陆战姿态进攻上海。在平津战场打响之后,这一计划随即被提上日程,同时急调正驻扎在西安的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紧急增援上海。

八月十三日之后,国军在上海与日军逐步开始进入战争状态,到17日之后,国军开始大举进攻,到24日之后,国军基本上转入防御状态,日军则不断增调兵力支援上海战场,上海随即成为七七事变之后的主战场之一。国军苦苦支撑三个月之后,淞沪会战以全面溃败告终,国军仓皇西逃,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又是惨败收场,华东地区随即沦陷。

在华北和华东相继沦陷之后,日军即从华北和华东两个战场南北对进,夹击徐州,企图在江淮战场全歼第五战区所辖国军。虽然第五战区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三军用命,在临沂和台儿庄连挫日军,歼敌二万余人,取得抗战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局部战场胜利,但整个徐州会战最终仍然以国军的全面失败告终,比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情况好一点的仅仅在于,第五战区的部队基本上都有组织的突围和转移了,没有出现全军溃败的局面。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在日军从华北开始由北向南进攻之后,虽然国军确实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迫使日军两线作战,但问题是日军分为两线作战,国军也同时在两线作战,而且是两个战场都是以国军惨败告终。最终,南北两线的日军在徐州会战之后顺利会师,然后又分兵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击武汉,武汉会战最终同样以国军惨败收场。

从一般的战略战术上讲,迫使对手分兵在两个战场上作战,是为了减轻某一个重点方向的压力,在一个方向上顶住对手,为另一个方向上争取时间,以扭转战局。比如说在徐州会战过程中,李宗仁就先以五十九军增援南线,稳住南部战线,然后再命五十九军驰援北线,在北线形成对敌优势,为临沂和台儿庄两次大捷争取了时间和空间,这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操作。

但委员长开辟淞沪会战并未能成功减轻华北战场上国军的压力,虽然日军从华北战场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增援淞沪战场,但国军却并未能够利用淞沪会战争取的时间来挽回在华北战场的颓势,国军仍然是在持续的溃败,也未能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利用这个时期打几次胜仗。在徐州会战之后,日军既可以由南向北进攻,也可以由东向西进攻,在武汉会战之后,更是完全把长江航道让给了日军,成了日军最主要的补给线。

也就是说,国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日军的战略,也不存在迫使日军把由北向南的进攻改成由东向西的进攻。在徐州会战之后,整个华东地区,也是当时全国财政最为依赖的地区全部沦陷,这之后日军想由北向南就由北向南,想由东向西就由东向西,和委员长的神算毫无关系,完全是看日军自己的战略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