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那些事】之书法(1)

 耽读斋 2015-10-05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小说一直被宠爱,高居网络阅读榜首。你可知道这本小说里的人物,书法也个个了不得。我们将推出这个系列,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人物的书法作品。

姚广孝(1335-1418)


   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道衍本人好学,善于诗文。与王宾、高启、杨孟载等人为友,并被宋濂、苏伯衡等人推奖过。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姚广孝《跋邓文原急就章》纵2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姚广孝《中州先生后和陶诗》(局部)纸本楷书,22.2×357.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写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北平,姚广孝(时名道衍)年58岁。从本幅后识中得知,这些诗篇是中州先生和陶渊明诗韵而作。所谓“后”者,是“因岁月久违,不一而成,故有前后之说”(见幅后题识)。前和者由金华苏平仲书写。此卷为后和者,共99首,由道衍书写。书法古雅匀劲,法度严正,瘦硬通神,悠然有静穆之气,充分展现出道衍中年深厚纯熟的艺术功力。(撰稿人:华宁)

【资料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

姚广孝《跋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行书 纵22.5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王季迁旧藏)


*************************************************************************

方孝孺(1357-1402)


   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建文即位(1399年)召為翰林学士,进侍讲,寻陞侍讲学士。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其传固不以书,而刚方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著有《逊志斋集》、《侯成集》、《希古堂稿》。《明史》卷百四十一有传。

方孝孺《默庵记》纸本 小楷 30.6×56.8cm 洪武十八年(1385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转自:书法空间

↓↓↓阅读原文进入六艺空间微拍堂捡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