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希帖

 昵称3292220 2012-03-24

三希帖

(2012-03-06 20:27:06)

 

天下三大行书

 

                    三希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旬《伯远帖》

    

    所谓“三希贴”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殉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书法字贴。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台,“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宫外。1951年11月5日,“三希贴”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有关部门以重金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收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希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名称】快雪时晴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书   

                  【摹搨】唐代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3厘米,横14.8厘米   

                  【字数】4行,28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原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大意】

    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书法赏析】

笔势:  

   《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书风:  

   《快雪时晴帖》书文并茂,明代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引)。而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书体: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

影响:

   《快雪时晴帖》与王羲之行书的典型风格不同,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润,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而且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唐代李邕《麓山寺碑》与《李秀碑》(《云麾将军碑》)的体势、笔法取法《快雪时晴帖》较多,尤其是元代赵孟頫晚年的行书,也是远祖《快雪时晴帖》的。

【王羲之介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366560100x1u1.html

 

三希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名称】中秋帖

                  【类别】中国法书

                  【作者】王献之

                  【形式】纸本

                  【年代】晋代

                  【原稿尺寸】纵27cm,横11.9cm

                  【成品尺寸】纵29cm,横48.5cm(画芯)

                             纵29cm,横341cm(手卷)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作品推测】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三希帖

王旬的《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伯远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东晋王珣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该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介绍】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三希帖

天下三大行书

姜国芳《紫禁城系列》油画

钓鱼台国宾馆十幅珍藏国画

《红楼梦》工笔美图

历代书画题跋荟萃

《清明上河图》超大高清全景美图赏析

钢琴提琴

名画赏析

精彩摄影

博客工具

文学影视

音乐综合

开心娱乐

世界览胜

心理资料

四大名著

外文歌曲

居家健康

人物历史

《红楼梦》

聆听经典

中文歌曲

博览群书

教育励志

心灵驿站

芭蕾风采

回到首

三希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