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秘史:通往伟大之路,罗马-拜占庭史-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10-06

帝国秘史:通往伟大之路,罗马-拜占庭史

帝国秘史:通往伟大之路,罗马-拜占庭史

帝国秘史:通往伟大之路,罗马-拜占庭史

我不完全死去,我的许多部分将会逃脱死亡的浩劫而继续存在,人们的称誉使我永远充满生机,只要卡皮利托①的祭司和贞尼仍去献祭。——贺拉斯《颂歌集》伟大的社会学家克洛特·列维·施特劳斯曾经指出,希腊-罗马社会是典型的“历史型社会”,其本质是渴望性的,总是充满了渴望达到未来的趋势。那么,当我们讨论罗马的历史时,着眼点显然应该落在对人性与文明是否得以进步的考察之上,而罗马对人类永久文明幸福所作出的贡献的价值就在于强调什么和忽略什么的平衡性之上。然则,过去的史学家——19世纪及其之前的史学家们——盲从于李维和塔西佗对共和国的偏颇歌颂,他们出于个人的“不遇之怒”,用闷闷不乐的叙述展示了一幅错误的场景:“罗马人民”驱逐了昆塔王朝以后,得以建立“一个从那时持续至今的自由国体”,“法律与权威的统治”变得“比人的权威和统治更强大、更有力”②。然而,这种“自由共和国的古老政府形式”被一扫而光,再也“见不到古老良俗的踪迹”,法律被破坏,“人人惟君主的马首是瞻”,包括“执政官们、元老院议员们和绅士们”全都“一头扎进了奴役状态”。③他们两个都是修辞学家,都在希腊开设的民主政体雄辩术教育的学校里受到训练。这种训练固然使得他们的笔触文采斐然,但也沾染了雄辩学者们的缺点——无视过去和未来。这种别有用心的唏嘘缅怀加上苏维托尼乌斯对帝国的诽谤,造成了“古典拉丁文”随着西塞罗和奥维德而中止,共和国被视为代表“罗马的伟大”的全盛期,而此后的帝国时代则仅仅是一段始于悲剧又终于悲剧的痛苦挣扎。而此后的拜占庭更是戴着颓废的帽子成为苟延残喘的代名词——这种声名狼藉的结果则拜爱德华·吉本先生所赐。他因早年受到一位加尔文宗牧师的刺激④而对基督教产生了彻底失望的情绪,又将这种情绪带入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从而其字里行间莫不因拜占庭是一个基督教社会而对其无比蔑视。他所受到的古典教育又让他将拜占庭视为一个落魄的希腊-罗马杂种,不仅丢失了罗马还说着拙劣的希腊语。

然而,无论是吉本还是其他什么人,他们都未对他们的这种偏见加以任何严密的论证,因此他们没有公允的看到:共和国仅仅是罗马走向伟大之路的序幕,除了赢得过的那几场战役,由此开拓了文明前进之路一位,共和国直至其存在的最后一个世纪,对整个世界都没有任何贡献。或许会有人拿汉尼拔战争中共和国的顽强抵御试图说明什么,那种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较之犹太人防守耶路撒冷的顽强而言不过略胜一筹,只因前者胜了而后者败了。从共和体制的角度而言,罗马依然不能望雅典之项背,李维眼中的显赫与荣耀更不足以和帝国时期相提并论。

帝国是如此的庞大,影响何其之深远,以至于后世之人根据其身份之不同,都能在其中寻找到新的解读。如果你询问教士、外交官、政治家、军人、经济学家、文学创作者以及考古学家等等形形色色之人,他们都会从他们的角度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罗马帝国。同样,那座永恒之城在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更是千变万化。狄奥尼苏斯向我们展示了罗马的早期历史,虽然他的行文中充满了对罗马人自傲之心的迎合;波比乌斯写罗马史则是向他的希腊同胞证明自己的政治理论;李维的抚今追昔中则充满了自我安慰;塔西佗在趋缓的专制政治下唱衰独裁者,挖空心思要揭露他们的愚蠢和残暴;苏维托尼乌斯对花边新闻的追逐可能胜过今天的狗仔队,只要是不利于帝国的内容他都会不假思索的记录下来;撒路斯提乌斯忙于道德批判却忘记了自身已经沦为偶像老加图所鄙视的奢侈者;爱德华·吉本站在18世纪的自由主义和唯物论立场来审视帝国;孟德斯鸠和蒙森都在试图借古讽今,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⑤;最后还要提到布瓦西耶,他描述了罗马街道上的巴黎人,使罗马一派生机。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幅风景画卷,想要叙述一部罗马史又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想写一部罗马史的人来说,仅仅是将原始资料加以呈现就会淹没个人的独立见解,而过多的个人化又难免对叙述的公允度产生影响,要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的难度同样是可想而知的。同样,要面对那些将共和国时代描述得无与伦比的煌煌巨著们,将它们对帝国及拜占庭的蔑视所造成的扭曲重新导向平衡,又将面临着与天神角力般的无比艰难。然而,必须坚信的是,没有共和国的帝国和没有帝国的共和国一样,都是不平衡,不完整的。同样,就连吉本也从不否认拜占庭是帝国历史的延伸部分,虽然随着庞贝古城的挖掘以及各种铭文研究获得的新知使得历史学家们对罗马帝国史的看法早已和吉本的时代大相径庭,但《罗马帝国衰亡史》至今还无人取代或试图取代。但是为帝国的名誉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恢复,而为拜占庭恢复其应有的名誉也将指日可待。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个主题——对人性与文明是否得以进步的考察角度来看,拜占庭经济在750年到1204年的持续增长(这个增长期甚至可以延续到更晚些的时候),综合它在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其濒临灭亡之际,其文化还充满着巨大的活力,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那些散落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人类永久文明幸福所作出的贡献堪称无与伦比。

或许有人会说,拜占庭的历史不属于罗马,那么他的观点是错的。因为拜占庭的出现是无法脱离罗马背景的,它的文化或许是希腊化的(事实上这种希腊化在希拉克略时代才真正开始),但它的政治形态、法律制度和社会结构却无一不被打上了罗马的烙印,这也正是构成标题里“不容易”三字的又一证明,但我必须克服之,也是我希望做到的——向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和马克·布洛克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作品致敬,前者是文化与文明的重建,后者则是对一种社会一种组织的具体描述。他们没有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对过去的某个社会进行重新发现,对其存在意义、组织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再梳理。他们也告诉我们,对过去历史的认知态度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更应拿出谦卑的心态,面对现实:所有的人的周围,保存着过去的资料、档案、遗迹,以之为出发点,或多或少可以进行某种重建,体会某种经验,感受之前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

注释:

① 卡皮托利是著名的罗马七丘之一,古老的罗马城始建于此,也是后世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的中心。

② 李维《建城以来史》,P44

③ 塔西佗《罗马史》P2-3

④ 吉本年轻时,他的父亲曾经雇佣的一个加尔文牧师劝说他放弃天主教信仰,改宗新教。这种宗教斗争对吉本刺激极大,使他对基督教开始产生怀疑转而蔑视。

⑤ 孟德斯鸠的作品《罗马盛衰原因论》针对路易十五,而蒙森的《罗马史》则是针对俾斯麦的专制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