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法指导/怎样阅读与动物主题相关的文章

 雁南飞香 2015-10-07
课本里的动物朋友们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中都安排了与动物相关主题的课文。因为动物这个主题一直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本期推送内容就以这三册书中三个单元里相对重点的篇目为范围,讲讲怎样阅读与动物相关主题的文章。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中,与动物主题相关的课文较多,有《燕子专列》《天鹅的故事》《海底世界》《小狗杜克》《走路的奥秘》《猫是老虎的先生》《动物的休眠》等。《爱迪生孵小鸡》和《镇定的女主人》等篇目也间接地与动物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这个孤寂的星球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的邻居,也是我们的伙伴。动物跟人类一样有感情、有尊严,它们虽然有的小如沧海一粟,却一样有着存在的价值。善待动物,与它们和谐生长在同一个地球,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拥有生命的活力,还能够让我们人类能够更加长久地在地球家园生存。
动物类主题的文章,一方面是通过文章告诉我们关于动物的一些知识,比如《海底世界》,一方面是传递给孩子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信息,建立爱护动物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本着爱的这个情感基调去感悟文本。
《燕子专列》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在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这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学习这篇文章,建议用质疑的方法。就是培养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提问这个重要的学习语文的技能。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很多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会思考,也就是不会提问。如果能够根据阅读时看到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提问,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找到文章的要害,并能够深入文本内部掌握精髓。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可以提哪些问题呢?

下面举例:
从课题入手的提问
1:为什么燕子要乘坐“专列”?
2: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秋去春来,年年如此,为什么今年的春天,却要用专列送呢?

从课文内容入手的提问:
1、燕子们遇到了什么麻烦?
2、人们是怎样挽救小燕子的?

从课文语句入手的提问:
1、读了最后一节,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2、课文结尾处为什么说燕子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han)。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 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shen]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前进。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 ,建议让孩子们多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说到查找资料,这里多说一句,就是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既不能让孩子们过分依赖,又不能因噎废食。有目的的选取需要的资料为自己所用还是非常必须的。
课文在结构上是比较有特色的。因为这篇文章是三年级上册出现在较前面单元的文章,而且篇幅较长,在阅读难度上属于上台阶的那种层次。

在阅读时建议抓住2个问句和1个感叹句去阅读,教师朋友们也可以用这三个句子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哦!

课文从一个问句引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这个问句引发了下文,也引发了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很有童趣的一种行文方式。
第二个问句出现在第三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是个设问句,先问再答的形式能够引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建议孩子们掌握这种叙述方式。
接下来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在课文里比比皆是,不必刻意模仿,只要学习到的时候多读多感悟,并思考这个句式是对那种事物做出了多方面的描写(排比句一般都是某个事物的其他多个方面),自己也学着积累一些,以后的写作遇到了就可以自己创造出恰当的排比句式了。

结尾的感叹句全面地总结了全文: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全篇就围绕着“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展开叙述的,抓住这个句子(总结句)就能够明白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了。而这个句子又与开头第一节的“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相呼应。使全文具有了极强的整体感。
给小读者们一个建议:自己在写作时,也尽量多地运用类似本文的提问式开头,感叹式结尾。这样做不仅让文章主题鲜明还能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协调之美感哦!

《小狗杜克》
太阳暖暖地照着,玛丽带着六个月的儿子尼科在公园野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几十米外,有一条铁路穿过公园。每隔半小时左右,一列火车便飞驰而过。
  小尼科渐渐有些困倦。玛丽抱着他躺在毯子上,风儿轻轻地吹拂,小尼科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不久,玛丽不知不觉也睡着了。
  谁也没想到,尼科只睡了一会就醒了。大概是路边的蝴蝶吸引了他,他慢慢地往外爬,竟一直爬到铁路上。玛丽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呢!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尼科得救了,杜克的一只前爪却被轧断了.
玛丽惊醒了,找不到孩子,看到铁路边围了一大群人,脑袋“嗡”的一声:孩子出事了!她呼喊着,拼命奔向铁轨,扒开人群一看:尼科安然无恙地躺在草地上,咯咯地笑着。小狗杜克趴在旁边,碧绿的草地上留下一摊殷红的鲜血……

这篇课文一直以来让我记忆深刻,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的小狗杜克让我可亲可敬,一方面是我自己在儿时养狗的经历记忆犹新。所以说,好的作品必须是足够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孩子们给文章划分段落。虽然三年级上这个阶段为文章划分逻辑层次(逻辑段)还有些早,但是这个能力可以从这个年级开始培养,教师或者家长只是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试着根据自己之前掌握的分析层次的方法进行分段,不要求必须全部准确,只要能够敢于尝试并且能够基本说出理由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景象和谐,清风徐徐下女主人和小主人在公园草地上进入梦乡;第二部分伴着疾驰的列车,危险即将发生,在那危急时刻小狗杜克挺身而出救下了小主人而自己却受了重伤。

还是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会分段落,或者在写作时不知道重点是什么而写成了流水账。实际上,在每一篇课文阅读时,您都可以在指导孩子预习或者检查复习时,随口问一句:这篇文章重点讲了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回答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文本,当文本读上超过3遍时,文章重点讲了什么一定难不倒你了!尽管有时概括的语言有些啰嗦,但是只要你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断修正不恰当的表达,就一定可以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重要技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