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

 江山携手 2015-10-07

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

望江县沈冲中心学校 张富康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最终是解决问题,促进师生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恰当的运用课堂提问方式教学,能起到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然而,一味强调双边活动的撒豆式提问,过于简单的是非式提问,无重点的满堂灌式提问,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效果。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

  一、把握提问的坡度

  坡度通常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在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提问,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此以往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坡度过平,学生不需思考,容易养成思维的懒惰习惯,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一段难懂的话,即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如提问学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学生知道:解放前劳动人们很苦。理解不深刻,平淡;如提问学生作者是对旧社会的控诉,显然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老师问“第六个孩子几岁了?”从简单问题着手,引导学生思考,“五岁的孩子也不得不劳动,还吃不够,生活这样艰难,是因为什么?”再引导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思考,最后结论便水到渠成。由于把握了适宜的问题坡度,设计的提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了这句话,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阅读,思维的习惯。

  二、把握提问的密度

  密度是指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提问的多少。一堂课中,教师不只采用提问方式,还有其它教学活动,因此,提问过多节奏过快,会产生走过场或注入式,恰当的做法是有张有弛,把握一定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我认为从文章整体看,可围绕《穷人》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桑娜一家的生活怎样?你从哪来看出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为什么心惊肉跳?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渔家艰难的生活处境同时,也为理解重点的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做好铺垫。再围绕第二段中心词“忐忑不安”设计提问:桑娜为什么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文中哪些语句写桑娜心中忐忑不安?为什么?第三段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来抚养,这说明渔夫与桑娜一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围绕这层意思,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样说的?“熬”字能否有其它字换?为什么?渔夫和桑娜不谋而合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表现了穷人的什么品质?这几个问题既着眼于整体,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又把词句的教学蕴含其中,效果良好。

  三、把握提问的深度

  深度指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程度,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加深加难,是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又指导学生奋力“调一跳”的提问方式,思起于疑,质疑问难。有深度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荔枝蜜》一课,一开始提出个别字的字形不同于其它书本上的字形这类简单问题。在引导形而上读课文时,设计了这个提问:课文中评价小蜜蜂,既说它“渺小”又讲它“高尚”,不矛盾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效果较好。在教学《黄河象》时,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大象有几只门牙?学生答:两只。对照图找出黄河象有几只门牙?学生的情绪活跃起来,有的从词典上查出,大象有一对长长的门牙伸出口外,而这只二千多年前的黄河象是不是只有一只门牙呢?这一问,又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了科幻世界。

  总之,课堂提问把握了坡度、密度、深度会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长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