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圆角望 2015-10-09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有何取胜之处?如何看待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怎样评价她的文学成就?昨晚,在诺奖文学奖揭晓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译者吕宁思以及青年文学评论家李德南。

创作编年史式纪实文学系列

“得知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之后,我第一时间给她发去了一封贺信。”由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翻译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刚刚出版。昨晚当记者致电吕宁思时,他在电话彼端兴奋地告知已发贺信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大意即是“很高兴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作为您的作品的中国译者,这也是我的荣耀。”吕宁思在贺信中还告诉阿列克谢耶维奇,相信“中国的读者会更多地读她的作品”,增多“从她的作品当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中国方面深入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吕宁思正是在30年前某一天,偶然翻阅苏联《十月》文学杂志,立刻就被这部作品的标题和内容所吸引。“那一年,正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转眼间又过了30年,那片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当年的苏联作家,已经是白俄罗斯作家了。”吕宁思说,他曾匆匆翻译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第一版,新版则是根据莫斯科时代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译出。“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禁止的内容发表了出来,率直地写出了战争期间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都让人噤若寒蝉的话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战争中的女兵感情和男女关系,还有苏联军人进入德国以后的一些个人行为,更有很多篇幅是作者本人忏悔录式的思索和同有关部门的对话摘录。”

吕宁思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了以《乌托邦的声音》命名的编年史式纪实文学系列,包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在内的五部作品。“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作品主题令人震惊

为何阿列克谢耶维奇能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在吕宁思看来,诺贝尔文学奖注重概念创新,注重突破,从1901年至今的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特点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创作手法;二是思想方面的意念和精神道德的独特;三是现实的批判。“阿列克谢耶维奇具备了诺奖颁发的这三个特点,诺奖发给她恐怕还更注重对现实的批判。”吕宁思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所有作品都是现实的表达,“她是记者,创作的是纪实性作品。”

《二手时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吕宁思透露,现在他手头已有此书,并打算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商量后进行翻译。谈及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翻译问题,吕宁思则认为,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不是以情节取胜,因此翻译是很难的。“她的作品不是贯穿一个故事情节,意思翻译不好会很平凡,会比较苦涩和古板。”吕宁思还强调,由于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过无数人,然后把这些人串在一起,主要以跟现实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且揭示一些让人很震惊的现实, “她的主题是相当令人震惊的”,这也正是其取胜之处。

青年文学评论家李德南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了解,是从《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本书开始,他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是写作文学性不强的非虚构作品,作品数量也较少,在结果公布之前,她获奖的可能性是受到质疑的。她这次获奖,跟她的作品所处理的主题有关。”李德南告诉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令人敬佩之处在于,她以纪实的形式为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留下了属于它们的踪迹,也通过与灾难的承受者对话等形式,与他们一起在无路处寻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本届诺奖,意味着诺奖评委会的成员坚持并更加强化了一贯以来的评选宗旨:奖项将颁给‘写出富于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