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苏轼的对联艺术

 江山携手 2015-10-10

  摘要:从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谈起,对苏轼的对联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并对苏轼对联的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

  (一)对联自身地位的影响  联艺术以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位。在只言片语、着墨不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画,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正所谓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联却一向被看作是文人们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它从来是不入正宗的。诗词散文自不必说,俗曲谣谚、宝卷谈词,都是可以写于文学史的,唯独对联却从未见于史传,甚至连个人专集也不收入。像题联名家郑板桥、徐文长的专集都不曾收入对联。近人梁启超就曾把它说成是“苦痛中的小玩意”,并且还说“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它的研究自然也就谈不上了。现在虽有所改变,但也仅仅是限于总体的宏观的研究,还未具体深入到个人。

  (二)苏轼自身的影响  所谓苏轼自身的影响,主要是指苏轼在其它各方面的卓越成就掩盖住了这一“雕虫小计”。提起苏轼的诗,人们自然就想起了博大自由,浑涵劲拔;提起苏轼的词,人们自然就想起意境开拓,豪迈奔放;提起苏轼的散文,人们自然就想起了汪洋恣肆,挥洒自如;提起苏轼的书法,人们自然就想起“苏黄米蔡”;提起苏轼的绘画,人们自然就想起了“文湖竹州派”。而提起苏轼的对联呢,恐怕人们就所知甚少了。当然,有很多书,特别是对联方面的书,多次提到了苏轼的对联,但那只是作为一种搜集和欣赏,缺乏较深层次的分析。

  二、苏轼对联之大观

  (一)完整之联

  1.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杖剑威风,仙佛焉而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北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贬到海南,途径广州撰。

  2.为韩康公挽联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

  3.为王文甫戏题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4.应父苏洵之要求做联

  拂石坐来夜带冷;
  踏花归去马蹄香。

  5.具体情况不详

  四诗风雅颂;
  三才天地人。

  以上五联均见顾平旦《对联欣赏》。

  6.戏评秦观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苏轼对秦观词作只知吟风弄月,缺乏社会内容的创作倾向很想批评一番,但又不便直说,写此联赠秦观。

  7.为无锡惠山摩题联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惠山在无锡西郊,山有九峰,蜿蜓如龙,故称九龙山。五湖即太湖。

  8.具体情况不详

  云内流泉远;
  风前飞鸟轻。

  以上三联均见梁石《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

  (二)应对之联

  1.对辽使之联

  三光日月星;
  四德元亨利。

  北宋嘉佑年间,辽使抵汴京,朝廷派苏轼前往驿馆接应。叙谈之间,宾主一上一下,对成此联。

  2.与王安石戏对

  此墙东坡斜矣;
  是置安石过也。

  苏轼与王安石同行,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已向东倾斜。王即出此上联,以戏东坡,苏轼仰天大笑,吟成此妙对。

  3.与黄庭坚妙对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饮酒下棋,忽见一松子落入棋盘,苏灵机一动,出上联。黄即指河边垂钓者对下联。

  4.考苏小妹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轼欲知其妹之学业是否有长进,故出联以考之。

  5.与书童对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窑头卖瓦,为瓦价以摇头。

  苏轼和书童一同外出,至一渡口处,见船家与一船客因船费发生口角,于是书童得此上联,请苏轼对下联。苏轼环顾四周,见河对岸有座瓦窑,几人正在摇头晃脑地说话,大概是为买瓦向窑主讨价还价,立即以此对了下联。

  6.与佛印对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与佛印同游巫山,佛印见巫山烟雨云海,出上联,苏对之。

  以上对联均见梁石《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

  7.与佛印对

  狗啃河上骨;
  水漂东坡诗。

  相传,苏轼与佛印同游,见一狗在已封冻的河上啃骨头,出上联。佛印顺手将苏之诗扔于水中,得下联。

  8.与王安石戏对

  恨当年安石不正;
  到如今仍向东坡。

  相传,苏轼与王安石同行,见一石碑基石已动,碑体已向东倾斜。苏轼便以驮碑之龟出上联,意在戏言安石,不想事与愿违。

  三、苏轼对联艺术之分析评价

  (一)苏轼对联的成就

  1.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具体说来,苏轼对联不仅能够符合对联在形式上的一般要求,即在对联的语言、声调、字数等方面都做到对称,就像格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更重要的是他的对联大都在构思上独具匠心,能够巧用修辞妙笔,从而使得对联上下词性相对,音韵和谐,富有字面上的对称美和声调上的韵律美。看去赏心悦目,读来妙趣横生。就以“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为例,此联虽然只有十个字,却向读者呈现了一幅诗意盎然的中国画,“远”、“轻”二字,具有灵光活气。苏轼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之字成诗句,加上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写此联以传世,故此联有晋人文、宋人诗、元人书之说,堪称墨联一绝。再如,考苏小妹一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兄妹各自巧妙妥贴地嵌入三个词曲牌名,用语典雅,对仗精当。还有对辽使之联,“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此联巧在苏轼摘取《易经》中的“四德:元亨利贞”。然而,“贞”字为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讳忌之字,故隐而不言。

  2.具有很强的情趣性。不难发现,苏轼对联中的大部分是具有很强的情趣性的,往往令人忍俊不禁。与王安石和佛印的对联尤其如此,其共同点就是巧用汉语的谐音以及同音现象,语言形象逼真,联想自然贴切。以景得句,语带双关。像“此墙东坡斜矣;是置安石过也”、“狗啃河上骨;水漂东坡诗”即为典型。

  (二)苏轼对联艺术成就的原因

  首先是对联传统的影响。历代文人多有名联传世,而对联又确实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体裁无法取代,苏轼自然也会受到这一方面的熏陶影响。从对联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唐代为形成发展期,到了宋代已日臻成熟。宋代赵令畤的《侯鲭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东坡云:‘白公晚年对句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余向书其一联,悬壁久之,玩之觉得属对之工,无可伦比。’”文中的白公指白居易。其次是苏轼的文学根底。对联的写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需要扎实的文学根底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用苏轼自已的话来说就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再次是苏轼的机智聪明。对联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很强,且时效性也很强。它需要思维敏捷,反应过人。而苏轼自幼聪明,加之勤奋好学,故在这一点上,苏轼可以说是强项,体现发挥了他的思维水平。最后是苏轼诙谐幽默的性格。尽管饱经宦海沉浮,阅尽人世沧桑,但由于儒释道兼容并蓄,故苏轼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性格开朗豁达。

  哈哈儿注:关于苏轼的对联,是传说为多,确证者很少,读者姑妄读之。


 作者:石涛 原载:《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